周向宇院士:扑克魔术里的古代数学之美
周向宇院士:扑克魔术里的古代数学之美
2024年春晚上,一个神奇的扑克魔术引发了全民的好奇:主持人展示了一副看似混乱的扑克牌,但通过简单的操作,竟然能准确预测出特定的牌。这个魔术不仅让观众惊叹,更让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看到了背后的数学之美。
周向宇院士指出,这个魔术的核心在于数学上的同余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察牌的排列规律,利用数字除以4的余数来预测特定的牌。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早在古代中国就已出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
《孙子算经》中记载:“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其解法后来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在现代数学中仍有重要应用。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几何学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周向宇院士深入研究了《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发现早在公元前11世纪,商高就已经提出了这一重要定理的证明方法。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不仅是对勾股定理的最早表述,更包含了完整的证明思路。商高通过“折矩”“积矩”“既方之”“环而共盘”等步骤,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这一发现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早了500多年。
周向宇院士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是“言约旨远”。所谓“言约”,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数学思想;而“旨远”则意味着这些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周向宇院士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进行科普。他走进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为孩子们表演扑克魔术,讲解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师讲坛上,他深入阐述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在重庆师范大学的学术报告中,他分享了自己对古代数学成就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他的努力下,北京新版数学教材和湘教版数学教材都已经修改相关内容,正式认可商高证明了勾股定理。这一改变,不仅纠正了历史的误读,更让当代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周向宇院士常说:“华罗庚先生说,数学是我国人民所擅长的学科。我认为,这句话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未来也会不断证明这句话是对的。”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科学探索中的智慧与坚持。
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说:“中国古代数学给了我们后世自信的底气与骨气。”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重新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