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电影在香港遇冷:宣传不足、排片不合理是主因
内地电影在香港遇冷:宣传不足、排片不合理是主因
近年来,内地电影在香港上映时票房表现不佳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坚如磐石》等在内地的票房以亿元计,在香港则以百万元甚至十万元计。内地演员贾玲自导自演的电影《热辣滚烫》在内地共获得34.6亿元人民币票房,然而在香港上映至今只获得500多万港元票房。从《毒舌大状》创下1.15亿港元票房可见,香港市场有过亿票房的潜力。
内地产出的票房冠军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情况与内地可谓天壤之别,业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从各角度提出自己的分析:有人认为是两地文化差异导致“水土不服”,香港观众对内地片兴趣不大;有人认为香港电影票房总体都不佳,港人热衷北上消费;也有人认为是发行公司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港人不熟悉内地电影演员,连电影上映期都不知,戏院排片少等。博纳影业行政总裁蒋德富直指,近年香港电影在内地票房也失灵,内地电影在港票房同样遇冷,面对这些难题,香港和内地的电影人需齐做好功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使华语电影快速走出异地遇冷的困境,逐步实现“异军突起”。华语电影可通过香港“走出去”或“走进来”,香港作为“桥头堡”的角色担当只会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宣传不足、排片不合理是主因
内地电影香港票房遇冷已成普遍现象,例如《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坚如磐石》等在内地的票房以亿元计,在香港则以百万元甚至十万元计。内地演员贾玲自导自演的电影《热辣滚烫》在内地共获得34.6亿元人民币票房,然而在香港由索尼发行上映至今获得超500万港元票房。从《毒舌大状》创下1.15亿港元票房可见,香港市场有过亿票房的潜力,收500万票房只是不到十分之一,实令人失望。导致内地电影在港上映遇冷的背后原因是:首先内地电影在香港宣传力度不够;其次是内地电影在香港戏院排片场数少,放映时间不合理;最后是两地发行时间差太远,导致港人可以从前不同渠道率先观影。
内地演员应多来港会观众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香港影业协会理事长洪祖星从电影发行工作几十年,他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部电影要在市场上有好票房,除了片好,宣传广告也非常重要。宣传广告做得不好,再好的影片也难得好票房。然而目前香港上映的内地电影很少有导演及主要演员来港宣传。“这对一部片的影响很大。这些演员、导演在内地很有名气,但是香港观众不熟悉他们,也就不愿意主动去戏院看他们的作品。如果他们可以来香港做首映礼宣传,让这些导演、主要演员来和香港观众见面,多开媒体记者会,通过报纸、网络等各个渠道进行宣传,一定能吸引更多港人去影院观看。”
这反映了香港发行商对内地电影信心不足,不敢投入太多费用进行宣传排片,这引发恶性循环。洪祖星说:“香港宣传一部影片的费用大概300万,发行商担心收不回成本,所以就不愿花这笔钱。希望未来内地电影公司和制片人能更重视这个问题,多和香港发行公司保持联络,签约时也要注意发行时间、方式等。如果香港公司因为信心不足不敢做大发行,那么内地电影公司在内地发行上已经成功,是否能拿出更多资金来香港做宣传?有关政府部门是否能补贴内地电影在香港和全世界的发行费用,促进影片进一步向全世界推广?这都是下一步可以发力的方向。”
同时,大部分内地电影在香港的上映时间、排片放映时间及场次也不合理,《热辣滚烫》今年2月10日在内地上映,但是却在3月16日才在香港上映,相差一个多月。洪祖星表示,如果一部电影在内地上映很长时间后才在香港上映,已经有很多观众提前通过各种渠道观影。“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某些电影前脚刚上映,后脚观众就可以在网络上看,这会影响观众入戏院观影的兴趣。排片应该尽量贴近内地上映时间,最好内地上映一个星期后就能在港上映。”
不存在文化和审美差异
两地观众是否存在文化和审美观差异,从而影响观影选择?洪祖星则认为这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大。“现在内地电影都有很浓厚的商业价值,对香港观众来说没有观影门槛,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差异。香港人也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哪种类的片,只要符合口味就会去看。不会说某个题材一定可以盈利,某个题材一定亏本,最终还是看影片的质量。内地电影遇冷主要还是发行和宣传问题。”
洪祖星还提到,现在香港影人去大湾区拍电影的机制不够完善。“一直提倡香港电影人要去大湾区拍电影,说了五六年了,现在也没人去。归根结底还是程序问题,香港影人去大湾区拍电影,要先送剧本到北京审查,拍完还要再审查后才能发行,过程持续五六个月,太久了。电影和其他文艺推广活动不同,例如粤剧到大湾区去做新闻发布会和宣传表演,只要广东那边批准场地,不用去北京批准,这对香港文艺界帮助很大。但是电影不一样,对很多香港影人来说,去大湾区拍电影,不如直接选择两地合拍。”
他补充道:“未来应该有直接的联络人,比如成立一个大湾区电影发展局,能在大湾区做审查,广东有很多题材可以拍,拍完后能直接在大湾区发行。希望相关部门能仔细考虑,形成更完善的条件机制,使更多香港影人选择到大湾区发展。”
观众北上观影成威胁?香港戏院商:本港始终有优势
当港人北上消费,同样会到内地戏院看电影,这是否会影响香港电影票房?香港戏院商会理事长袁彦文表示,内地戏院的观影体验和文化与香港非常不同,他强调对香港戏院有信心:“在香港看电影十分方便,例如在香港看电影不会拍照或者录影,也不会讲电话,大家都知道要尊重观影体验。有的观众在内地戏院看过电影之后,也会回到香港再多看一次。”他坚信,香港戏院始终有优势存在。
培养香港观众对内地电影的信心
就探讨内地卖座电影在香港上映却票房遇冷的原因,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了既是演员又是电影投资人,也是戏院商和电影发行商的黄百鸣,听听他的见解。
内地电影在港上映票房收入不及内地票房的百分之一,差距很远,例如近期内地收30多亿的《热辣滚烫》,香港上映至今仅收500多万。黄百鸣认为背后有多重原因:“香港人口少,且现在香港电影市场整体环境不好,疫情期间很多人习惯在家看电影,观众不进戏院,其实进戏院看电影是有惯性的,不习惯去就不去。”
其实,内地电影在香港上映的宣传力度偏小,内地主演也很少来港宣传,对此黄百鸣回应道:“如果内地演员多来香港宣传,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近期《热辣滚烫》香港上映收超过500万,如果主演来香港宣传,票房肯定比现在好。就像香港电影在内地上映,香港演员去内地路演一样。电影发行商当然希望内地主演来香港宣传,但可能内地业界觉得香港市场不够大,不需要亲自来宣传。”
黄百鸣公司自去年开始在香港发行内地优质且卖座的电影,已发行了多部,包括《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这两部片质量都很好,好好看,虽然内地票房收几十亿,香港票房《消失的她》收300多万,《孤注一掷》收700多万,以近年来的香港市道来看,收700多万也是很不错的票房。两地的观影口味的确有分别,但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口味总会慢慢改变,观众的接受度很高。现在我们正发行张艺谋导演,雷佳音、马丽、赵丽颖、高叶等主演的《第二十条》,这部电影在内地票房超过24亿,张艺谋的作品有一定水准,香港观众对他有一定信心。我看过了,很喜欢,观众可以放心入场。”
有说《第二十条》内容涉及法律,香港和内地的法律体系有一定差异,会否不合香港观众口味?他回答:“不同法律体系影响不大,我觉得观众能够接受这样的文化差异,可以当娱乐片去看,也是很好看的。重要的是逐渐培养本地观众对内地电影的信心,觉得电影好看就会来看。”
他提到《毒舌大状》曾一度掀起观影高潮,但后继无力,“当港产没有大片,好莱坞也没有,观众便没有动力去戏院看电影。香港上半年没有大片推动观众的入场欲,希望下半年有更多大片,吸引观众主动去戏院观影。”
“全港戏院日”培养年轻人观影兴趣
现时香港观众不愿进戏院观影是大问题,导致电影票房低迷。当电影票价昂贵,看电影变成高消费活动,市民自然会优先选择进戏院观赏大制作电影,如此对港片和内地电影影响甚大。
今年4月21日举行的“全港戏院日”,全线戏院不论任何场次、任何放映格式划一票价30元,低票价自然吸引更多观众入场。当日虽暴雨连场,却没减退观众到戏院欣赏电影的兴致,全日共录得203,869入场人次,创下有纪录以来最高的周日入场人次。
“全港戏院日2024”当日戏院几近满座。(香港戏院商会供图)
洪祖星认为,此活动对香港电影人释出利好信号,能令香港电影人更有信心、更主动拍电影,同时也能培养更多本地年轻人对电影的兴趣。黄百鸣也称,活动对电影业有帮助,将同政府提出每季搞一次。
英皇影业集团总经理袁彦文表示,一次性活动对生意的帮助属杯水车薪,盼带动整体观影氛围,“所以有‘全港戏院日’活动,正如金像奖颁奖典礼,每年都是一件盛事。活动能增加多少票房?其实不是只看经济效益,而是看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戏院是一个主要的窗口,应该同市民一起分享一件事。电影票房视乎市民习惯和社交气氛,例如市民会不会经常出门用餐、逛街、看电影。”
洪祖星说,电影观众需要培养,这是特区政府应着力的方向。“40年前,港人喜欢意大利片、英国片,而不是美国片,后来美国把全世界明星全部吸引过去拍片,去全世界做首映礼,才把美国电影推向了整个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观众是需要培养,也能培养的。‘全港戏院日’是个机会,特区政府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更多观众的观影习惯,让更多的港人走进电影院,建议未来可以每月举行一次。电影具有重要的宣传作用,尤其是要推广内地电影,能帮助香港年轻人更了解祖国文化和风土人情,建立更强的国家文化认同感,真的要大力推广。”
(来源:香港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