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的环保葬法:绿色归宿
圣严法师的环保葬法:绿色归宿
2009年2月3日,一代高僧圣严法师在台湾新北市金山区的法鼓山圆寂,享年78岁。作为法鼓山的创办人和禅门曹洞宗第51代传人,圣严法师不仅在佛教界享有盛誉,更以其独特的环保理念影响了无数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他选择了将骨灰长埋土中的植存方式,这种环保葬法不仅符合佛教教义,更体现了他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怀。
一生倡导环保的高僧
圣严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于193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3岁在狼山广教寺出家,后因战乱还俗入伍。1960年,他在东初禅师门下再次剃度,法名圣严。1969年,他赴日本留学,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博士学位,成为汉传佛教第一位赴日攻读博士并顺利完成所有学分的出家比丘。1989年,他创立法鼓山,发展至今已成为台湾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圣严法师一生致力于环保理念的推广。他认为,佛教的慈悲精神与环保理念是相通的,都是关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在《地球与我》一书中,他写道:“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地球的孩子。我们应该像孝顺父母一样孝顺地球,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地球。”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一生,也体现在他选择的葬礼方式上。
符合佛教教义的植存葬法
圣严法师选择的植存葬法,是一种典型的环保葬礼方式。这种葬礼方式不占用过多土地,不使用昂贵的墓碑和棺材,而是将骨灰埋入地下,上面种植树木或花草,既节约资源,又美化环境。这种做法与佛教教义中“生命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的理念高度契合。
在佛教看来,人的身体只是灵魂的载体,真正的自我是不生不灭的。因此,对遗体的处理应该简单、自然,避免过度的仪式和铺张。圣严法师的植存葬法,正是这种理念的完美体现。他将骨灰埋入地下,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
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圣严法师的植存葬法,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启示。在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传统的土葬方式占用大量耕地资源,而圣严法师的植存举措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以更环保的方式回归大地,实现生命的真正循环。
这种葬礼方式的推广,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殡葬观念,推动社会移风易俗。它不仅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还减轻了人们的经济负担,避免了因办理丧事而出现的攀比之风。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的传承,而非物质的积累。
启示与思考
圣严法师的环保理念和葬礼选择,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这个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传统的殡葬观念。圣严法师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正如他所说:“生命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以一种更加环保、更加自然的方式,实现生命的真正循环。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