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妆容大揭秘:从初唐到晚唐的变化
唐朝女子妆容大揭秘:从初唐到晚唐的变化
唐朝是中国古代女性妆容变化最为丰富的时期之一。从初唐的清新纤瘦,到盛唐的华丽奔放,再到晚唐的精巧细腻,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妆容特点。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的变迁,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美的独特见解。
初唐:简约大气,委婉含蓄
初唐时期,国家刚刚迎来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由皇族上层带头,整体提倡生活节俭,而这种节俭作风自然体现在了方方面面。因此,女子装饰自然也显示出一种简约之风。初唐时期,各类配饰都不多见,多是追求简约稳重之美,发髻多是低盘的款式,如层层叠叠堆积而成的云彩,但随后渐渐被高髻占领,并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的发髻,如《胡服美人图》中仕女梳的惊鹄髻。
虽然在初唐的一些壁画中可见插有发簪的女子形象,但女子发饰整体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珠翠发饰,而是以清新淡雅为主。当时,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国家上下政治清明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也不断提升。国家慢慢变得强盛起来,极大地振奋了百姓。于是,普通大众有了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女子的妆容也逐渐多样起来,但整体还是延续初唐的清新淡雅风格,在面饰上也相对简单。
比如,当时的女子会用胭脂在嘴角酒窝处点上圆形小点,这种面饰属于面靥中较为简单的一种,被称作“笑靥”。除此之外,初唐时期,妆容中的眉形也是极具代表性,一改前朝细长眉形,取而代之的是曲而宽的月眉。随着时间的发展,月眉发展为越发宽厚的阔眉,尤其是在武则天皇帝在位期间,盛极一时,占据了眉妆的主要地位。
盛唐:多样创新,恢弘雍容
盛唐时期创造了整个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社会环境,女子妆饰的发展也在盛唐时期自然而然地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审美风尚崇尚丰满艳丽、雍容壮阔,兴盛于初唐的高大宝髻达到了顶峰。同时,女性更加大胆追求美丽,推动了许多传统发髻的创新,如汉代坠马髻被改良成倭堕髻。
除此之外,盛唐时期,万国来朝,盛唐发式发展的一大特色是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因此盛唐时发髻最具有特色的一点是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从回鹘族流传过来的回鹘髻,由南方乌蛮族传来的乌蛮髻。而盛唐的发饰也一改初唐的单薄稀少的状况,金、银、玉、琉璃、翠羽、玳瑁制作的簪、钗,不但类型繁多而且品位高雅。除此之外,女子还十分喜爱在高髻中插入几把小梳,露出半月牙的形状,小巧可人。
盛唐时期,国家富足,女子装饰争奇斗艳,引发了不少新颖而独特的风尚。这一时期女子体态丰腴、浓眉秀口、轻纱薄裙、面艳如霞。或许她们的发髻高耸鬓发环面,头簪娇花之下步摇轻晃,这正是盛唐时期最典型的美人形象。在这种环境下,各种艺术竞相发展,女子装饰以其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尽显盛唐气魄,彰显这个鼎盛王朝的大气与包容之美,自由与自信之美。
晚唐:奢靡颓废,大胆夸张
中晚唐时期,国家内斗不断,政局混乱,统治阶级慢慢陷入了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女子装饰虽然在形式上多有延伸,但是在巨变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延伸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标志着中晚唐时期审美风尚的转变。抛家髻、堕马髻是中晚唐时期较为流行的两种高髻,与初唐、盛唐的发髻相比,这两种高髻,在气质上与之前的高髻完全不同,显示出一种慵懒、无力的美感的特质,抛家髻与堕马髻都是往一旁倾斜,迎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除此之外,晚唐时期还出现了乱髻,髻发蓬松、发式杂乱,看起来既显杂乱又觉颓废。中晚唐的发饰其制作材料除了一些传统的金玉宝石外,还有象牙、犀牛角等珍贵材料,而且同一件饰品的用材往往达到两种以上,与盛唐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奢华的苗头在这个时候有了兴盛的趋势。
唐代对于各种妆饰的包容力都很强,在中晚唐时期,面妆中十分流行的“啼妆”以及“泪妆”都不是第一次出现,只是到了这个时期才开始流行,共同特征都在于妆成后看起来有悲泣之态,以女子的病态美为审美基准而成。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一种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妆容,叫做血晕妆。画这种妆容,女子要先剃掉眉毛,然后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给人一种血斑斑的、被抓伤的感觉。
中晚唐时期,统治阶级与贫民两极分化逐渐严重,雍容与奢华近在咫尺之间,大气过了头反而显得颓然无力,而病态美的装饰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一种社会风气。
唐朝女子的化妆步骤
受中原妆饰文化的影响,唐代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女子化妆环节主要有八个步骤,即施粉、红妆、画眉、贴花钿、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唐代化妆步骤示意图。(资料图)
面靥妆容有多种样式,面靥又叫“妆靥”,是施于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因红圆可爱被古代妙龄女子喜爱,逐渐演变成一种妆饰习俗。这种妆容其实汉代就已在中原流行,唐代传入西域,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几件仕女俑,其脸上都绘有这种妆饰,唐代这种妆容还出现很多花样,有钱币、杏核、花卉等样式,一直到五代,生活在新疆地区的贵族女子仍在施面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整理)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图片进行阅读↓↓↓
唐代女子化妆,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今天的化妆则在上粉之前先用化妆水、润肤液、隔离霜)。《清异录·装饰门》记载,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格双(晕双)、唐媚花、奴样子等娇俏的品名。唐人对眉毛是极重视的(与今天重视眼睛不同,唐人没有画眼线、上眼影、涂睫毛膏这些步骤),其他妆饰可以不施,唯有眉是非画不可的,画眉几乎成了化妆的代名词。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有所教》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在《房中思》一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开元御爱眉、八字眉)、小山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横云眉、横烟眉)、倒晕眉。(见唐人张泌《妆楼记》《清异录·装饰门》,以及明人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
她们的眉心还要贴上花钿,这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红色居多。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颇似印度妇女的吉祥痣。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鳃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其具体形象在西安等地唐墓出土的陶俑上反映得较为清楚。除梅花形,花钿还有各种繁复多变的图案。
唐代女子的华贵富丽,在面妆上的体现便是“浓妆艳抹”。另外还有“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故名。此外,还有一种面妆名“北苑妆”。这种面妆是缕金于面,略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黏贴于鬓上。这种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等材料制成,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多施于宫娥嫔妃。也有将茶油花子施于额上,作为花钿之用的。
唐代最为流行的面妆是“红妆”,其中最艳者是“酒晕妆”。不分贵贱,均喜敷之。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通常为青年妇女所作。
2005年,考古人员在宁夏唐代墓葬陪葬物品中,发现了唐代妇女化妆用品系列套装:漆器化妆粉盒、铜镜、簪子、骨梳。除了骨梳、漆器化妆粉盒受自然腐蚀,铜镜、簪子大致完好。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漆器化妆粉盒并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保存较好的白色化妆粉末,其色泽洁白,无半点儿杂尘,轻轻在手背研磨开,立刻感到化妆粉特有的细腻滑润。
影响女子装饰改变的主要原因
1.外来文化对女子装饰的影响
唐代的女性生活环境中,几乎都有胡人的存在,特别是胡人女子。唐朝女性耳濡目染,深受胡人文化影响。胡人对于女子的禁锢和约束比中原地区少得多,而且在有些胡人的地区,女子的地位要比男性高。这种开放的意识和异域的审美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唐代女子的心理,女性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本原性复苏。
在初唐至盛唐时期,一方面是整体社会环境的宽容和开放,国家实力带来的自信自豪,另一方面上层女性积极参与朝政,打破了男性独占决策地位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出自唐代。因此,导致社会风尚和女性的心理不断地产生变化,从惊异、新奇到羡慕、模仿,潜移默化之下,唐代女子装饰开始走向中国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在外来文化影响的整体开放风气之下,唐代女子有机会抛头露面,而且能被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允许,从而她们能想象到用各种方式去展示女性的魅力,着胡服、施胡妆,袒胸露肌、粉胸半掩,唇红眉黛,面饰花钿、斜红、额黄,女性之美得到完美展示。唐代处于繁荣强盛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由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唐代女性地位空前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唐代女性形成了张扬的个性,获得了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
2.儒家思想对女子装饰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之中,儒家思想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直到今天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儒家思讲究中庸,其体现出来的审美观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和为贵”。这里面的“和”其实说的是一种包容性,与唐代装饰具有的包容性不谋而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也是不同的。统治者推崇儒家思想,更看重其儒家思想中 “遵循礼教”的观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才迎来了第二次审美思潮的爆发。由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不能支撑旧制的礼教体系,有更多的文人学士们开始关注美与艺术本身,关注创作者的个性与特征,因此,这个时期的女子妆饰迎来了一场的变革。唐朝初期继承了南北朝这种气质,女子装饰在这个时期敢于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创造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审美风尚。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从政治文化环境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