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三餐四季》探秘西宁酿皮文化:一碗酿皮里的百年传承
央视《三餐四季》探秘西宁酿皮文化:一碗酿皮里的百年传承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餐四季》栏目组走进西宁,探寻这座高原古城的独特美食和饮食文化。其中,西宁的特色小吃“酿皮”成为焦点之一。这道传承百年的美味不仅锁住了青海人的味蕾,更成为了地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代表。
一碗酿皮,四季风味
“酿皮”这道独特的小吃,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已有数百年历史。在青海话里,“酿”字读作ráng,最早写为繁体字“釀”,后简化为“酿”。这道小吃在青海广受欢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对其情有独钟。
一碗酿皮,为何能呈现四季不同的风味?答案就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选材中。以“青山酿皮”为例,这家始于解放前的老字号,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其第四代传承人赵全禄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虽然简简单单一份小吃,却是青海口味的‘集大成者’,循化的辣椒、湟源的陈醋、当季的韭菜、本地的高筋粉、大通的菜籽油、乐都的大蒜、茶卡盐池的盐……做法不同,季节不同,呈现的口感也不同。”
行走的扁担,行走的非遗
在西宁,还保留着一种独特的酿皮销售方式——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叫卖。在下南关街,一位60多岁的老人每天挑着120多斤重的扁担穿街走巷卖酿皮,这种传统销售方式已传承三代近百年。这位“扁担酿皮”老板马忠义表示:“挑着担子卖酿皮就是我们家酿皮的‘灵魂’,这样才能让酿皮活起来。”
创新发展,让“家乡的味道”走得更远
为了让这道传统美食走得更远,许多餐饮企业进行了创新尝试。比如“小吴酿皮”创始人吴刚,不仅改良了酿皮的口感,使其更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还改进了包装方式,由压缩袋装改为易拉罐装,让在外的游子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如今,酿皮作为“青海味道”的一张特色名片,已经走出了青海,走向了全国。
百年小吃,承载着一份乡愁记忆
在西宁,酿皮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它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冷盘,甚至可以占据西宁人的一日三餐。许多老字号酿皮店,如“刘记酿皮”、“兄弟酿皮”等,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一碗酿皮,承载着青海人的乡愁记忆。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凝结着高原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离开青海这么多年,酿皮的味道却记忆犹新。”这道看似简单的美食,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了青海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