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落下闳与阆苑仙境的故事
央视聚焦:落下闳与阆苑仙境的故事
近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第六季播出《阆中古城——阆苑仙境 历法之源》,以“春节老人”落下闳为核心,讲述了由《太初历》引出的“阆中故事”。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阆中古城的优美人文景观,更揭示了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
春节的起源:一位天文学家的贡献
在阆中古城的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这位被誉为“春节老人”的学者,以其卓越的天文历法知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历法体系尚不完善,各个朝代过节的时间也不统一。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始,商朝以冬季十二月开启,周朝以十一月立定,秦朝以十月迎新……时序节令如此混乱,不利于农耕社会百姓的生产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决定改革历法,于是召集了全国的天文历算专家,其中就包括来自巴郡阆中的落下闳。
经过数年的努力,落下闳与邓平等合作创制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这部历法确立了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这一规定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春节的起源。因此,落下闳被誉为“春节老人”,而阆中也被称作“春节发源地”。
落下闳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还改制了观测仪器浑仪,完善了古代天文学说浑天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阆中古城的春节民俗
作为“春节发源地”,阆中古城的春节民俗活动自然别具一格。每年腊月初八,阆中便拉开春节民俗活动序幕,活动将持续至农历二月初二。期间,古城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各种民俗活动轮番上演。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春节老人”赐福活动。春节期间,由当地老人扮演的“春节老人”会带着侍从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为游客“赐福”发红包。77岁的张忠和已经连续13年担任这一角色,他身着官服,手持浑天仪,一边吆喝一边发红包,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春节老人”活动,阆中古城还有舞龙舞狮、川北木偶、非遗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古城内游人如织,大家在这里感受着最纯正的中国年味。
阆中古城:活着的传统文化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古城内有31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宋的古砖瓦与明清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
古城内的街巷布局严谨,大东街、上华街等历史街巷保存完好。古民居的精美构造和千年古老的故事流传,给人一种深刻的文化沉浸感。古城内还保留着众多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如川北皮影、阆中丝毯等,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生机。
阆中古城的美食同样令人难忘。醋香酸粉、醇厚牛肉汤、香脆锅盔、糖衣蜜果等特色小吃,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记忆。特别是保宁醋,作为阆中特产,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深受游客喜爱。
2025年是“春节文化”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阆中古城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交相辉映。央视《记住乡愁》的镜头,不仅记录下了这座古城的美丽风光,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阆中古城,这座见证了中国春节文化发展的千年古城,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年味,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春节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阆中古城必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