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引爆版权新风向:中国如何应对?
ChatGPT引爆版权新风向:中国如何应对?
ChatGPT引发的版权新挑战
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版权挑战。AI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该受到版权保护?如果可以,其版权应该归属谁?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司法实践的差异
在美国,2023年8月18日,哥伦比亚特区法院就“泰勒诉美国版权局AI绘画版权登记案”作出判决。原告泰勒研发了一款名为“创意机器”的AI绘图软件,并用其生成了一幅名为《天堂最近的入口》的画作。然而,美国版权局以“该作品没有人类参与创作”为由拒绝授予版权。法院最终基于以下三点理由,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 版权法仅对自然人进行财产权激励
- 版权法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作者身份”等同于“人类创作”
- 联邦最高法院仅支持自然人创作的内容构成作品
在中国,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公开审理了国内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原告李某利用开源AI软件Stable Diffusion生成了一幅绘画,并发布在自己的小红书主页。被告刘某在百家号发布的诗歌中使用了该图片作为插图。原告主张涉案AI图像构成美术作品,并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在庭审中,法庭要求原告展示AI图像的生成过程,并说明其创作贡献。原告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其对涉案AI图像的创作贡献:
- 选择绘图模型
- 编辑提示词
- 设置绘画参数
最终,法院认定原告图片具备“独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属于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中国现行版权法的局限与突破
中国现行版权法尚未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但已有专家建议和提案推动相关立法。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青林指出,具有独创性的AI生成作品应当受到保护,但由于目前我国著作权法中著作权属主体不包括人工智能模型,因此人工智能模型本身是否能够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主体尚存在争议。
广东省政协委员陈筱棠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提出《关于应对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出台音乐领域版权保护相关规定的建议》,建议明确版权保护范围,规范AI使用行为,确立版权归属原则,并建立专门的版权登记和管理系统。
未来展望:平衡创新与权益保护
面对AI版权问题,专家普遍认为需要通过法律完善、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来解决。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易继明建议,应建立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相关标准的研究与细化,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在技术层面,可以开发更高效的数字指纹技术和使用区块链技术,让每个AI生成作品享有独特的数字身份,可追溯其来源。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版权治理,与各国版权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和规范。
结语
AI版权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挑战,需要在鼓励创新和保护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所说:“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发展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只有通过法律、技术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才能为AI时代的版权保护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