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火腿开腌仪式:千年技艺再续传奇
金华火腿开腌仪式:千年技艺再续传奇
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的“金华首届火腿宴”上,金华火腿腌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展示了精湛的传统工艺。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火腿企业的关注,还现场签约了1亿元的合作项目。金华火腿,作为浙江三宝之一,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通过修坯、上盐、洗晒、发酵等复杂工序制成的金华火腿,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闻名于世。此次开腌仪式不仅是一次传统技艺的展示,更是对金华火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
金华火腿的历史渊源
金华火腿始于唐宋,凭借独特的腌制和加工方法,2008年,金华火腿腌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华火腿历史悠久,唐代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中就曾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两宋时期,金华火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金华的知名特产。对于“金华火腿”名称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宋代将领宗泽抗金战胜而还,乡亲们争送腌猪腿让其带回去慰劳将士,宗泽将其献给朝廷。因肉色鲜红似火,且南宋时期的东阳、义乌、兰溪、浦江、金华等地均属金华府管辖,故得名“金华火腿”。明代时,金华火腿还被纳入贡品之列。
地处金衢盆地的金华有着“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独特地貌,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气候特点,为金华火腿的腌制、发酵、晾晒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金华火腿的制作工艺
金华火腿的制作工艺繁复,需经几十道工序,用8到10个月方可制成。其中,修胚、上盐、洗晒、整形、发酵、闻香6道工艺最具代表性。
传统的金华火腿会选用“两头乌”(中国四大名猪之一)的猪后腿做原料,先通过褪毛、削骨、开面、修割腿边、去淤血等工作对外观进行简单塑造,这一过程被称之为修胚。修胚后的猪后腿白细嫩滑,是“竹叶形”腿胚的雏形。
处理好的腿胚需要按摩上盐。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会根据大小、薄厚、肉质、气温等调整用盐时间和上盐量。上盐一般分6次,过程在一个月左右。腌制期后,需要对火腿进行洗晒、脱水,保持洁净,防止吸潮而发生黄糊变质。此外,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外观的塑造,修去多余膘皮,头脚对直,肉面光洁,达到平视腿形呈“一直,二等,二比,二看”的竹叶形。
发酵环节,需要将猪腿悬挂在通风良好、无阳光直射的地方,让它与空气中的有益菌接触,注意保持温度和湿度。肌肉中的蛋白质在酸、碱、酶的作用下会分解成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形成独特的香味和鲜味。发酵时间通常在6个月以上,如果发酵期间出现开裂等问题的话,收干期间还要进行一次整形。
做好的金华火腿外形皮薄爪细,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2008年,火腿制作技艺(金华火腿腌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华火腿的开腌仪式
金华火腿的开腌仪式是制作流程的起点,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仪式通常在每年的立冬时节举行,选择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冬季气温低,有利于火腿的腌制和保存。
开腌仪式的流程包括:
- 祭祖仪式:向火腿制作的祖师爷宗泽敬香,表达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 选材仪式:精选优质“两头乌”猪后腿,进行严格的品质检查。
- 上盐仪式:由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第一次上盐,这是决定火腿品质的关键步骤。
- 宣誓仪式:参与制作的工匠们宣誓,承诺严格遵守传统工艺,保证产品质量。
开腌仪式不仅是制作流程的开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体现了金华火腿匠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
金华首届火腿宴
金华首届火腿宴的举办,是金华火腿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金华火腿的精湛制作工艺,还通过火腿宴的形式,展现了金华火腿在美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火腿宴由6个冷菜、6个热菜、2道点心组成:
- 冷菜:薄片火腿、巴玛火腿卷、滋味火腿皮、火腿千张卷、金华火腿冻、排南火腿
- 热菜:蜜汁火方、手撕火腿、火香盐焗鱼、火骨炖北山萝卜、博士焖火腿、火腿冰淇淋
- 点心:金华火腿酥、火腿灌汤包
每一道菜都凝聚着金华火腿的独特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展现了金华火腿在美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金华火腿的开腌仪式和首届火腿宴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金华火腿的传统工艺和文化魅力,也推动了金华火腿产业的发展。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火腿企业的关注,还现场签约了1亿元的合作项目,为金华火腿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