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风波》看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一个春日,他与友人出游,途中遇雨。在常人看来,这本是一场令人狼狈的意外,但苏轼却以一首《定风波》道出了别样的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不仅是苏轼对一次偶然遇雨经历的记录,更是他面对人生困境时豁达态度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首词的深意,我们需要回到苏轼被贬黄州的那段岁月。
从乌台诗案到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一生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屡遭贬谪。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名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几乎断送了他的性命。在御史台的牢狱中,苏轼度过了130个日夜,最终在多方营救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城,成为了苏轼人生的重要驿站。在这里,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黄州的山水缓解了他心中的浮躁,儒释道学问的研修提升了苏轼的修为,在一降一升中,苏轼抚平心中的褶皱,给软肋覆上了盔甲。在黄州期间,苏轼变得更加成熟、旷达、超然。在他的身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他变得乐观洒脱、随遇而安。
一场春雨中的顿悟
《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与友人一同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田。途中遇雨,众人皆狼狈,唯有苏轼泰然自若,甚至放慢脚步欣赏雨中美景。雨过天晴后,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雨中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既描绘了雨势之大,又以“莫听”二字传递出作者对困境的淡然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从容与自信。竹杖芒鞋虽简陋,却让他感到比骑马更为轻松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体现了他面对风雨、笑看人生的豁达情怀。
下阕写雨后心境。春风微凉吹散醉意,山头夕阳温暖迎接,自然界的阴晴变化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他意识到无论风雨还是晴天,都只是生命中的寻常经历,最终都会过去。因此,他选择坦然接受一切,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未知。
豁达人生:从《定风波》到《江城子》
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不仅体现在《定风波》中,还表现在其他作品如《江城子》中。他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将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超脱思想相结合。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悼亡词表达了他对亡妻王弗深切的思念。但即便在如此伤感的题材中,苏轼依然展现出一种旷达和释然。他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种对生死的坦然面对,正是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体现。
苏轼的智慧:现代人的精神导师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逆境,与其逃避或抱怨,不如像他一样,以乐观的心态去接受,以超脱的精神去化解。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不仅是苏轼个人的写照,更成为了后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风雨终将过去,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正如苏轼在另一首词中所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过客,学会与风雨共舞,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
苏轼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教科书。他的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结晶。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不妨读读苏轼的诗词,从中汲取力量,学会像他一样,以豁达的态度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