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共议"35岁焦虑":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科学家共议"35岁焦虑":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35岁焦虑"是当前青年科学家群体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何为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9月28日,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科学家、青年学者和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图源:深圳新闻网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了基于两年多调研而沉淀的报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他指出,当前我国的科研生态环境,仍然隐含着一些不利于杰出青年科学家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因素。以"35岁焦虑"问题为例,这固然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锤炼,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的评价体制、成果归属机制、资源分配体制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对此,韩启德建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 准确定位有组织研究,完善科技战略布局;
- 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骨干成员中青年科学家所占比例;
- 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展示才华的机会;
- 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严格规定无实质贡献者不得列入论文作者与获奖成员等;
- 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 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负担等。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中,多位知名科学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指出,当前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二是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则以亲身经历提出,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在于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他建议,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鼓励年轻科学家"做你最想做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尽最大努力,"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知名科学家分享了他们的前沿观点和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以《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人工智能科学未来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从弱智能走向通用智能,二是为学科间的交叉赋能,如具身智能、AI仿生、AI+量子等新技术、新应用将大量涌现。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带来新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跃迁,但其发展还要跨过算力、数据等门槛,其技术路径也要经历从各模态独立发展,到多模融合,再到联接真实物理世界的过程。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obilka在视频演讲《我的科研之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师科学家的职业道路。他历时17年解析出第一个由激素激活的GPCR结构,这一成果不仅革新了结构生物学领域,更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以《现在,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感悟。他强调,从现在开始,青年科学家不再困于经费,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他希望新基石研究员能为年轻人做好表率,扶持年轻人,让科学探索的文化代代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置了面向高中生的科普活动。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联合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邀请了多位新基石研究员走进福田中学,向高中生们讲述在天文、材料、医学领域,科学的远方发生着怎样的精彩突破,他们理解的科学意义和乐趣,以及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份工作。活动吸引了深圳74所普高的879名优秀高中生报名参会,将近60%的深圳市高中学校参加了活动,还有部分来自香港、惠州、东莞等周边地区的同学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腾讯公司党委书记、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未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要更好地连接科学与社会,把宝贵的社会资源,用于支持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同时让最优秀的大脑,能够专注解决最有挑战性的人类难题。求真的科学精神,与向善的社会公益,很好地结合,相信会开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至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