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新生
科技赋能“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新生
“死亡之海”的绿色奇迹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浩瀚沙海,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达33.76万平方千米,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里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可达60-70℃,昼夜温差最大可达50℃以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然而,就在这样一片不毛之地上,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在创造着绿色奇迹。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曾经的“死亡之海”正在逐步披上绿装。
科技创新引领荒漠化治理
智能机器人种植:让沙漠披绿装
在新疆且末县,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生态修复行动正在展开。智能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罗布麻种植作业。这款由河北省产业援疆企业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新疆农业大学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具备精准定位导航系统,能够依据预设路线自动完成挖坑、播种、覆土等工序,每天可种植罗布麻数十亩,效率是人工数十倍。
节能宜机连栋温室:沙漠里的“菜篮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智能园艺装备创新团队首创的节能宜机连栋薄膜沙漠温室已在新疆和田投入使用。这种新型温室与传统玻璃温室相比,建造成本降低75%,运行能耗降低70%,土地利用率高达90%以上。结合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可实现沙漠设施农业的机械化、绿色化和集约化生产。
“沙漠土壤化”技术:让沙粒变成沃土
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研发的“沙漠土壤化”技术,通过在沙中加入植物纤维黏合剂,使沙粒具备土壤特性,能存储水分和养分。这项技术已在库布其沙漠成功种植多种农作物,为沙漠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滴灌技术和智能农业系统:精准管理水资源
以色列的精准滴灌技术被广泛应用,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自动调节灌溉,确保作物获得适量水分和养分。这种智能化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屏障:40年不懈努力的成果
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战,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建成了长达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这条相当于乌鲁木齐到北京距离的绿色屏障,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蔓延,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据统计,新疆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曾经的“死亡之海”正在逐步变为绿洲,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认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显著成效,还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等方式,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长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