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杰和埃里克森的悲剧:学会AED急救
张志杰和埃里克森的悲剧:学会AED急救
2024年6月30日,17岁的中国羽毛球队小将张志杰在印尼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时突发心脏骤停,尽管医疗团队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无独有偶,在2021年的欧洲杯赛场上,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同样遭遇了心脏骤停的危机,但幸运的是,现场及时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救治,让他得以重获新生,并在3年后重返欧洲杯赛场,上演了一段足坛佳话。
这两个发生在体育赛场上的真实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心脏骤停的急救黄金时间仅有短短4分钟。据专家介绍,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每延迟1分钟,抢救的概率会下降7%至10%。因此,在公共场所普及AED,提高公众对AED的使用意识,已经成为挽救生命的迫切需求。
AED被誉为“救命神器”,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恢复其正常心跳。它通过分析心脏的电活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电击除颤,以恢复正常心律。AED的设计初衷是让经过简单培训的非医护人员也能迅速使用,帮助拯救生命。
AED的正确使用方法
- 确认情况:确保患者无意识、无呼吸且无脉搏。
- 启动AED:打开AED电源,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 贴放电极片:
- 成人:一片电极片贴于右胸上方(锁骨下),另一片贴于左乳头外侧(腋前线第五肋间)。
- 儿童或婴儿:两片电极片分别贴于胸前正中及背后左肩胛处,或按成人方式贴放。
- 分析心律: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此时需确保无人接触患者。
- 实施电击:如AED建议电击,按下按钮进行电击;若无需电击,则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 后续处理:电击后继续心肺复苏2分钟,再让AED重新分析心律,重复此过程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使用AED的注意事项
- 确保胸部干燥无遮挡,必要时剃除毛发或撕掉药贴。
- 避开植入式起搏器位置放置电极片。
- 无论电极片是否贴反,均不影响使用,无需调整。
- 对溺水者先清理呼吸道并擦干胸部再贴电极片。
- 胸部多毛患者可快速剃除毛发以保证电极片贴合。
AED使用的常见误区
- 使用AED会导致伤害:AED在提供电击时会评估心脏的状态,确保在合适的情况下才会施加电击。因此,使用AED是安全的。
- AED仅供医护人员使用:配置AED的场所工作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其他人员,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可以紧急实施救援。
AED普及的现状与挑战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AED作为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医疗设备,因其便携、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誉为“救命神器”。然而,目前我国AED的普及率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积极行动。例如,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已在公共场所安装AED逾4.3万台,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骤停患者。山东淄博则创新探索以租代购模式,仅用1750万元就安装了2000台AED,设备布设密度达到每10万人47台,位居山东省第一。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进一步要求,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
然而,AED的普及不仅仅是设备的安装,更关键的是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使用能力。目前,公众对AED的知晓率和使用率仍然较低,很多人即使面对紧急情况也不敢使用AED,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ED的使用效果。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快AED的普及步伐,另一方面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AED、敢于使用AED。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AED的作用,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避免类似张志杰的悲剧再次发生。
正如埃里克森的主治医生所说:“AED是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稻草,但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更有温度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