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渣土改良:从工程难题到科技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渣土改良:从工程难题到科技创新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1102340_121123886
2.
http://zgzkcq.com/portal/article/index/id/152/cid/33.html
3.
https://front-sci.com/journal/article?doi=10.12238/eep.v7i10.2291
4.
https://www.changxianggu.com/teacher/activityschool/bookdetail.html?isbn=9787030797483
5.
https://www.fjztjt.com/snx.html
6.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216
7.
https://www.zjznlw.com/gyys.html
8.
https://www.fjztjt.com/Exhibitions_product_detail_1/17.html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9/03/37581541_1139716887.shtml
10.
http://www.trtb.net/article/doi/10.19336/j.cnki.trtb.2024021903?viewType=HTML

渣土改良技术是现代工程领域的重要创新,它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其更适合特定的施工需求。在盾构隧道工程中,渣土改良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它不仅优化了施工效率,还提高了工程安全性。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工程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渣土改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01

技术原理:让土壤“听话”的科学魔法

渣土改良的核心目标是将开挖下来的土体调整为“塑性流动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有效降低刀盘扭矩和盾构推力,从而减少刀具磨损,提高掘进效率。

目前,常用的改良方法主要有三种:

  1. 物理改良法:通过改变沙土结构来提高其保水和保肥能力。例如,在内蒙古圣牧基地,工作人员将红泥与细沙混合形成“沙盖垆”,再加入有机肥料,最终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5%提升至1.2%,显著改善了作物生长条件。

  2. 化学改良法:利用特定物质增强沙粒间的结合力。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将其添加到沙中后,沙粒能够固定并表现出抗风蚀能力。这种方法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试验中取得了成功,种植的多种作物长势良好。

  3. 生物修复法:利用藻类等微生物胶结沙粒,并增加有机质。荒漠藻植皮技术通过藻丝体固定沙粒,逐步形成初级土壤层,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02

工程应用:从传统到创新的突破

在盾构隧道工程中,渣土改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传统到创新的演变。

传统改良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高分子聚合物改良存在明显局限。这类材料分子量在800万-1400万之间,主要由酰胺类材料组成。其主要问题是会让渣土絮凝沉淀,随着用量增加,会出现水土分层现象。在裂隙水较大的情况下,这些材料无法达到止水效果,也无法实现盾构的连续掘进。

新型改良剂的创新应用

为了解决传统改良方法的不足,新型改良剂——速凝效材料应运而生。这种材料通过多种共价键结合而成,分子量高达2200万以上。它能与原土或纳基膨润土结合,形成具有一定挡水性的流塑状粘土,从而有效解决喷涌问题。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速凝效材料在多个项目中展现了显著优势:

  • 在裂隙水较大的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层中,速凝效改良后的渣土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避免了喷涌现象。
  • 在富水砂砾地层,速凝效与膨润土的组合改良方案使渣土变得柔软,更容易被皮带运输。
  • 南通富水粉细砂层项目中,改良后的渣土状态良好,保证了盾构机的连续掘进。
  • 福州地铁2号线项目中,通过速凝效改良成功解决了喷涌问题。
03

最新研究进展:智能技术引领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渣土改良技术正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最新的研究集中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和控制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土仓压力。

传统的土仓压力控制主要依赖于数学物理模型,但这些模型往往过于简化,忽略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而基于TCN-SMHA-LSTM-TPA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则展现了显著优势:

  • 时间卷积网络(TCN):能够捕捉不同时间尺度的时序信息,深入挖掘土仓压力与特征变量之间的长期依赖关系。
  • 多头稀疏自注意力机制(SMHA):通过引入稀疏性降低计算复杂度,同时捕捉输入序列中不同部分的依赖关系。
  •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保留并传递更长期的依赖关系,确保模型能够处理长时间序列数据。
  • 时间模式注意力机制(TPA):学习并识别不同时间步长的重要性,同时考虑不同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混合神经网络结构不仅提高了预测精度,还能够实现超前预警与预控,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持。

04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日益增长,渣土改良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从目前的研究趋势来看,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1. 环保型改良材料:开发更多环保型改良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改良效果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
  3. 跨学科融合:将地质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融合,推动技术革新。

渣土改良技术的发展不仅优化了工程建设效率,还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沙成土”的魔法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