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梅山湾:从荒滩到“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绿色蝶变
宁波梅山湾:从荒滩到“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绿色蝶变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官方平行活动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宁波北仑区入选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这一荣誉背后,是梅山湾近年来在环保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梅山湾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梅山岛东部的一个天然海湾。曾经的梅山湾,是一片“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的荒滩。如今,这里却成为了1万多只候鸟的栖息地,其中包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湾内鱼、虾、贝、藻等主流生物多达80余种,呈现出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生态画卷。
这一转变始于一系列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2012年,梅山水道工程启动,通过在海湾南北两侧筑起两座大坝,成功隔离内湾与外海,形成了长三角唯一的近海蓝色海湾。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梅山湾集雨面积近70平方公里,每到台风天,大量雨水涌入会打破水体的盐度、温度平衡。此外,沿岸农田、养殖场排放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极易引起藻类暴发。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仑区于2016年启动了“梅山湾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团队联合宁波海洋研究院,对梅山湾水质调控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创新性地摸索出一套针对性措施。例如,在水道重点区域试点投放生态浮床,浮床上方种植耐盐植物,下方吊笼内养殖贝类,有效净化水质并减少赤潮发生。同时,严格整改提升海湾两岸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关停32家畜禽养殖场,规范63个入海排口,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除了生态修复,梅山湾还在绿色低碳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作为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之一的梅山港区,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944万标准箱,预计2024年将突破1100万标准箱。面对如此庞大的吞吐量,港区积极推进岸电建设,实现高低压岸电全覆盖。2023年8月,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轮船之一“地中海米歇尔卡佩里尼”轮在梅山港区接驳岸电,持续供电61小时,供应电量达11.62万千瓦时,创下浙江省岸电系统单次最大接电量纪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0月,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与国网浙江电力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港口绿色低碳建设。梅山港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作为标志性工程,包含5台6.25兆瓦风机、1.72兆瓦光伏项目、1兆瓦/2兆瓦时储能项目和能源微网管理系统。该项目年发电量约5917万千瓦时,应用储能充放电策略及能源管理,年节省能耗费用约52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万吨,相当于减少了410万辆小汽车一天的碳排放量。
梅山湾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生物多样性,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在生态修复、绿色转型方面的创新举措,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未来,随着宁波梅山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深入实施,这片曾经的荒滩,必将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