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故里:湘潭市的红色记忆
伟人故里:湘潭市的红色记忆
1927年1月,34岁的毛泽东冒着严寒,深入湖南湘潭等地考察农民运动。这次考察历时32天,行程700多公里,毛泽东不仅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在湘潭这片热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作为一代伟人的故乡,湘潭不仅见证了毛泽东的成长历程,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孕育了毛泽东,还诞生了彭德怀、谭政、陈赓、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革命足迹和光辉事迹,为湘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与湘潭的革命岁月
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毛泽东在武汉期间,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并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但其正确主张却屡遭陈独秀的排斥和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登临黄鹤楼,面对茫茫楚天,吟成了深沉而激昂的《菩萨蛮·黄鹤楼》。
“心潮逐浪高”的诗句,不仅是毛泽东个人心境的写照,更体现了湘潭作为革命摇篮的波澜壮阔历史。毛泽东在湘潭的革命活动,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的红色印记。
红色记忆的见证:韶山毛泽东故居
韶山毛泽东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属于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主要景点是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滴水洞。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6月27日邓小平在门额匾上题字"毛泽东同志故居"。1997年7月,入选中宣部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铜像广场是韶山冲的中心,距主席故居,毛氏宗祠、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都很近。主席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座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高6米,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铜像重3.7吨。基座上,江泽民总书记专门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金光闪烁。主席铜像广场十分雄伟,植有松、柏,而花坛中则植有冬青、山茶、月季等花卉。广场总面积102800平方米。其中,瞻仰区1500平方米,纪念区1700平方米,集会区6300平方米,休闲区93300平方米(含瞻仰大道面积:长183m(寓意主席身高1.83米)×宽12.26m(寓意12月26日是主席的生日)=2244平方米,农田面积20亩)。广场总投资6600万元。
滴水洞一号楼是滴水洞景区的主体建筑。它是一栋青砖青瓦的平房别墅,看上去朴素且大方。这栋别墅很出名,其原因就是1966年6月18日至6月28日,毛泽东主席曾隐居在这里,住了11天。毛主席此次的行程颇为神秘,而且个中原因一直也不清楚。一号楼现已辟为展室,内中有毛泽东主席当年住在这里使用过的办公室、卧室、会客厅、会议室等。办公室内有一张大办公桌,桌上有毛笔架、砚台。卧室素雅而洁静,主席的床极宽极长,卧室中还有两张书桌。会议室比办公室大,毛泽东主席曾在此开会,会议室与餐厅相连。娱乐室正中放乒乓球台,墙上有很多照片,内中有毛主席握球拍的照片。此外,还有防空洞,具有防震、防毒、防核爆等功能,此洞伸延进虎歇坪山岩中,长100米左右。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时代,湘潭不仅注重保护红色遗迹,更致力于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湘潭湖湘红色文化艺术展览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馆由湘潭民建会员刘泉平自费创办,设有“伟人印迹”“红色莲城”“血火熔炼”“艺海拾珍”四个主题展厅,展出300多件珍贵藏品,包括工农苏维埃红军用过的钱币、红军长征线路图、朱德总司令的衣箱等,生动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同时,湘潭还积极探索“红色+绿色”融合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具有全国顶级水平的红色文旅胜地。通过线上线下宣讲、红色教育等方式,湘潭不断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毛泽东故居到红色展览馆,从革命遗址到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基地,湘潭的红色记忆不仅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湘潭人,也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