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三塔:千年古迹探秘之旅
宜宾三塔:千年古迹探秘之旅
宜宾,这座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三江汇流的自然奇观,更珍藏着三座见证千年沧桑的古塔——旧州塔、东山白塔和七星山黑塔。这三座古塔如同三位历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古城,诉说着宜宾的悠久历史。
旧州塔:九百年的守望
旧州塔,又名旧州白塔,是宜宾三塔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旧州塔位于岷江之滨,为四方形砖塔,采用十三级密檐式结构,具有浓郁的印缅建筑风格。塔内壁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展现了宋代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艺术水平。
更令人称奇的是,旧州塔没有石砌塔基,而是直接用砖从凝结的鹅卵石上砌起,这种独特的建筑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实属罕见。每当夕阳西下,金波帆影,千鸟归林,古意盎然,"旧州夕照"成为宜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东山白塔:明代遗珍
东山白塔,简称白塔,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塔身采用空心密檐六方圆锥形砖石结构,共八层,高35.8米,边长4.45米,基层直径11.2米。塔门雕龙抱柱,塔座雕负重力士,塔内设有螺旋形楼梯,可直达顶端。站在塔顶的平台上,宜宾城及周边山水尽收眼底,是宜宾登高览胜的绝佳去处。
白塔旁有登高山城和搞元遗址,距塔数十步处有一座报恩寺,又称白塔寺,寺内建筑布局严谨,环境幽静。清代诗人杨端曾写诗赞美白塔:"竹杖芒鞋兴颇赊,郊原到处听清笳。欲登白塔穷秋望,且泛扁舟荡日斜。山外白云浑似水,江头红树胜于花。归来未觉经行倦,更向河亭问酒家。"
七星山黑塔:嘉靖年间的雄浑之作
七星山黑塔,俗称黑塔,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东山白塔的"兄弟塔"。黑塔位于宜宾市南郊南广镇塔坝村七星山的一个山峰上,距市区约十公里。塔身为八角形,空心密檐八方园锥形砖石结构,台基为须弥座,高1.7米,每边长4.4米,通高30.7米,现存七层。塔内有实心柱,每层都设有龛室。塔内踏道顶用砖相对叠涩作卷形顶,踏级绕实心柱由左至右盘旋而上,共有118级台阶。
黑塔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整个塔身用铁青色砖石砌成,未经涂料粉饰,远观呈黛黑色。1987年,黑塔进行了一次大维修,为了保持其特色,塔身仍保持铁青色,并补上了塔顶。
千年古塔的文化价值
宜宾三塔不仅是宜宾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它们见证了宜宾从宋代到明代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塔的建筑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旧州塔的印缅风格、白塔的六角形结构、黑塔的八角形设计,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三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是宜宾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见证了宜宾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战乱和自然灾害,却依然屹立不倒,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坚韧性和生命力。
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
2024年5月,四川省启动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宜宾三塔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自然成为此次普查的重点对象。此次文物普查将对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进行全面调查,首次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范围,强调系统保护,旨在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此次普查将为宜宾三塔的保护和修缮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普查成果也将为宜宾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这些千年古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宜宾三塔,这三座跨越千年的古塔,不仅是宜宾的地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宜宾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宜宾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三座千年古塔将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宜宾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