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AI教学大揭秘:个性化学习新纪元!
清华北大AI教学大揭秘:个性化学习新纪元!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注目。两所顶尖高校分别从智能助教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两个方向,探索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为个性化学习和智慧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清华大学:GLM4大模型赋能教学
清华大学利用自主研发的千亿参数大模型GLM4,开发了专属的人工智能助教系统。这一创新实践以GLM4为技术基座,通过微调形成不同课程的垂直领域模型,实现了范例生成、自动出题、答疑解惑、运算推理和评价引导等多项功能。
GLM4大模型采用创新的GLM(Gated Linear Units with Memory)架构,具备60亿参数量,能够处理复杂的跨语言对话场景。其强大的对话理解和生成能力,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具体应用中,清华大学选择了八门课程进行试点。通过将教学数据、公开论文、慕课资源等资料与GLM4相结合,开发出针对不同课程的AI助教。这些助教不仅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还能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北京大学:口腔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
北京大学则在实验教学领域进行了突破性创新。其口腔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融合了虚拟仿真技术、大数据和智能管理,构建了一个多维度智能一体化训练平台。
该实验室由讲授区、线上训练区和虚拟仿真训练区组成。线上训练区支持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自动化评估,而虚拟仿真训练区则提供了带有力反馈的虚拟仿真训练环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训练手段,也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室实现了国际首款混合式口腔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的自主研发。其智能“预约-管理-评价”一体化系统,不仅方便了学生和教师的使用,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据统计,该系统已服务社会和学生达18000人次。
AI教学创新的影响与展望
清华和北大的AI教学创新实践,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AI助教和虚拟仿真技术,教师能够更专注于教学设计和学生引导,而学生则能获得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学习体验。
然而,这些创新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可能。AI技术能够突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智能辅导到教学管理,从实验实训到评测预警,AI正在全方位重塑教育生态。而清华和北大的探索,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正如教育部所强调的,这些典型案例“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具有代表性、前瞻性且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它们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更为其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性的教育应用场景涌现,为实现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