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桥:六百年古桥的新生
永通桥:六百年古桥的新生
在北京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的通惠河上,一座历经近600年沧桑的古桥,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漕运时代。这座被誉为“北京三大古桥”之一的永通桥,如今在现代科技的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的见证者
永通桥,又名八里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横跨在通惠河上,是明清两朝漕运入京及清朝皇帝东谒清东陵的必经之道。桥长50米,宽16米,为三孔联拱实心栏板石桥。桥两侧设有石栏,每侧望柱各33根,每个望柱头雕有石狮,堪与卢沟桥的石狮媲美。桥面由花岗石铺成,各桥石之间用铁连嵌,使桥面连成一体,非常坚固。桥身用灰土填实夯固,灰土外有砖墙。四只石雕镇水兽卧在雁翅上。为使通惠河行船方便,该桥中间的券孔非常高大,两侧桥洞则小很多。旧时民间谚语称:“八里桥下不落桅”,称赞此桥通行船只之便利。
桥东侧立有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御制通州石道碑》,碑文记载了雍正七年(1729年)敕筑北京朝阳门至通州各仓、码头间石道之事。该石碑南向面朝道路,艾叶青石制,总高七米。碑额篆刻“御制”二字,碑身阴刻御笔,左为汉文,右为满文,文字四周浮雕群龙游水。
保护与修缮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桥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2013年,永通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因年代久远和负载量大,出现了条石破损、错位及桥体表面铺装网裂等问题,严重威胁桥梁的安全与稳定。
2021年,朝阳区启动永通桥修缮工程。工程人员采用小型器械和传统工具,以毫米为单位逐步刨查桥面沥青下的结构,确保对文物的干扰降到最低。针对桥梁本体状况不佳、修复工程复杂等困难,朝阳区文旅局积极与北京市文物、水务、交通等多部门协作,共同研究制定修复方案,并于2023年完成对永通桥的修缮工程,恢复了古桥历史风貌。
文化传承与城市新地标
永通桥的保护修缮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为朝阳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朝阳区将以运河水文化为核,以文物古桥做轴,积极推动“永通桥类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八里桥公园”、“重兴寺”等文化项目落地,形成八里桥(永通桥)主题游径。搭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融合新场景,解锁更多文旅消费新体验,让每个人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成为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现场说:“永通桥多漂亮啊,是世界文化遗产啊!永通桥已经有将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有故事的地方。这近600年来,它的历史文脉还在,它的景观还在,周围绿化也在逐渐完善。这里已经实现了‘保起来’,进一步还要实现‘美起来’‘活起来’,未来将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公园。”
如今,这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古桥已完成修缮,正式对市民开放。市民朋友可踏上老桥,感受流动千年的运河文化。通过“长桥映月数字藏品”“数字扫描还原古桥盛景”“石狮子数字扫描与创新制作”等一系列创新手段,这座古桥以全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结合步行桥、景观桥、网红桥的多重功能,永通桥(八里桥)将被打造成一个集文化展览、步行交通、长桥观景、商业市集于一体的文旅商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