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冻疮和冻伤容易找上门!
这个季节,冻疮和冻伤容易找上门!
随着寒冬的到来,低温和高湿环境容易引发冻疮和冻伤。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冻疮和冻伤的预防方法以及冻伤后的正确处理方式,帮助您安全度过寒冷季节。
冻疮是什么?
冻疮是低温或低温和高湿环境下引起来的皮肤浅层损伤,医学上的说法是寒冷诱导的血管收缩或血管痉挛造成缺氧从而刺激炎症反应。
冻疮有这样一些特点:
发病有迹可循。一般受到寒冷刺激(也就是暴露在寒冷环境后)后的 12 小时到 24 小时内开始出现。可以引起冻疮的临界温度是 10℃,因为有数据指出当环境温度低于 10℃ 且相对湿度高于 60%时,患冻疮的易感性就会增加。
主要发生在暴露部位或者容易受寒的部位。最常见的是脚趾和手指,但耳朵、脸蛋甚至鼻头也可以出现冻疮。另外,有的人大腿、屁股也会出现冻疮,尤其是穿紧身裤或者裤子穿得比较薄、比较少的人。
皮肤发红和肿胀,红的颜色偏暗红。严重点的话,会有水疱或者皮肤破溃。一般会有瘙痒或者烧灼感,偶尔会有胀痛、触痛或者自发的疼痛。
防止冻疮复发,关键在预防
冻疮预后一般较好,但若不注意保暖、干燥,在同样寒冷环境中易每年复发。
- 寒冬季节,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围巾、耳罩等,做好保暖措施。
- 平日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 平时多用冷水洗脸洗手,并及时擦干,有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 对于反复发作者,除药物外,还可以去医院通过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尽可能摆脱冻疮的“纠缠”。
冬天的温度低
除了预防冻疮
冻伤更需要我们注意
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为冷伤。
0~10℃的低温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是冻疮。
0℃以下的低温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急性冷伤性损害便是冻伤。
冻伤的信号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多发生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例如耳朵、手部还有脚部。
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
冻伤的危险性在血液循环降低的人群和寒冷天气时没有适度增加保暖衣物的人群中更大。
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
1.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
2.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
3.皮肤感觉麻木。
冻伤后复温怎么做
需要注意的是,看冻伤要去烧伤科!!!烧伤科不只处理火烧伤,也处理冰冻伤。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及时送医,也应该尽快做复温处理,以减少组织冻结的时间。
正确的复温方法是:
1.迅速移除湿紧的衣服鞋帽。
2.对于严重或深度的冻伤,需在 24 小时内采用 37~40 ℃ 温水浸泡 20~30 分钟。并努力保护冻伤部位,避免再次冻伤。复温后用干的软毛巾轻轻擦干水分,穿上松软的衣物保暖。
3.及时取下饰物。患者手上的戒指、手镯等饰物要及时取下,以防肿胀后无法取下、影响血液循环。
4.可适当补充热量,口服热奶、热豆浆等饮料。
提醒大家,复温时千万不要用火烤或用温度很高的水,皮肤麻木时感觉不到冷热,容易烫伤。皮肤复温后,可能变红、刺痛。复温后应及时转送医院治疗。另外,若存在再次受冻的可能性,暂时就不要忙着复温,等到确认环境条件安全后再行复温。
本文内容来自科普中国、北京健康教育和广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