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座椅入法,如何从“标配”变“常配”?
儿童安全座椅入法,如何从“标配”变“常配”?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第18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收到交通事故的伤害。”这是儿童安全座椅首次纳入全国性立法,标志着儿童乘车安全问题得到了法律层面的重视。
然而,法律实施已近两年,我国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发布的调查报告,虽然有67.53%的受访儿童家长为孩子配备了儿童安全座椅,但其中只有33.48%的家长表示孩子乘车出行“总是使用”。这意味着在所有受访家长中,“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比例仅略超过两成。
这一数据背后,是令人担忧的儿童乘车安全现状。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近两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车内缺少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研究发现,在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中,车内未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的婴童死亡率会增加8倍,受伤概率增加3倍。
儿童安全座椅究竟能带来多大的保护效果?研究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以使1岁以内婴儿车祸死亡率降低70%,使1至4岁幼儿车祸死亡率降低54%至80%。在正面碰撞中,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可以将头部位移减少至40-60公斤,远低于前向座椅的300公斤。这种设计可以有效保护儿童最脆弱的头颈部,降低重伤风险。
相比之下,许多家长习惯采用的“怀抱儿童乘车”方式则存在巨大隐患。试验表明,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的汽车若发生碰撞或急刹车,10千克重的儿童会产生相当于体重30倍至40倍即大约300千克至400千克的冲击力,这是人类臂弯不可能揽住的,孩子会从怀中飞出,撞向前方。
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法律法规,适用年龄通常为12岁以下或身高1.4米以下。而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仅适用于4岁以下儿童,与国际标准存在明显差距。
推广儿童安全座椅使用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家长意识问题,许多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认知。其次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低价产品合格率较低,影响了家长的购买信心。此外,产品价格偏高、安装使用不便等因素也制约了普及进程。
为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水平,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立法,将强制使用年龄标准与国际接轨,并加强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普及儿童乘车安全知识。同时,还需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打击不合格产品,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儿童安全无小事。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儿童安全座椅已成为儿童乘车出行的标配。但要真正保障儿童乘车安全,还需要家长、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让这一“标配”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