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如何改善孩子零食习惯?
美国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如何改善孩子零食习惯?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指出,吃零食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合理的控制零食种类、数量以及时间,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并缓解焦虑情绪。家长应避免盲目禁止孩子吃零食,而是有选择地提供健康零食如奶制品、坚果和水果等,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零食与儿童心理发展
张怡筠博士认为,人们选择吃零食,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舒缓压力,因为吃零食的行为与人们自我抚摸行为的机制是相同的。当我们的嘴部接触到零食,皮肤神经会将美味、愉快的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大脑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当我们咀嚼和吞咽零食,原本的紧张、焦虑情绪会得到释放,身心由此放松。
对于孩子来说,零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他们会遇到学习上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困惑,每当这些时候,吃点零食,就会感觉开心和满足。因此,与其禁止孩子吃零食,不如鼓励他们适当吃点,并慢慢引导孩子学会克制不合理的欲望。
如何合理管理孩子的零食习惯
- 选择健康的零食
张怡筠博士建议,父母允许孩子吃零食,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可以避免孩子的匮乏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纵容孩子无节制地吃零食,对所有美食来者不拒。我们平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满足口腹之欲,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比如,新鲜水果、酸奶、坚果,还可以带着孩子自制零食,让孩子享受劳动的快乐。
- 制定合理的零食规则
有的孩子会特别喜欢吃零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零食日,彼此做好约定,当天逛超市采购,可以花多少钱、买哪些零食。在规则范围内,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零食,可以尽情享受零食。父母平时答应给孩子买的零食,也不要拖延和食言。孩子看到父母有诚信,说到做到,自己也会耳濡目染地学习。
-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当孩子学习认识自己,了解情绪从何而来,再慢慢管理情绪,知道当前更重要的是什么。那么,他们就会一点点变得懂事。当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成长也会悄悄发生。
常见问题解答
- 孩子总是想吃零食怎么办?
张怡筠博士建议,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设定固定的时间和量,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选择零食,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培养自控力。
- 如何避免零食影响正餐?
建议家长将零食时间与正餐时间分开,比如可以在两餐之间安排零食时间。同时,控制零食的分量,避免过量。另外,选择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零食,如坚果、酸奶等,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影响正餐食欲。
- 孩子偷吃零食怎么办?
如果发现孩子偷吃零食,不要一味责骂,而是要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想要吃零食。可能是饥饿,也可能是情绪问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零食管理策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
通过科学合理的零食管理,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记住,零食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和引导。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