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模式VS武汉模式,中国十六城比较
成都模式VS武汉模式,中国十六城比较
在中国城市航空客流量的前十强中,成都于2023年超越广州,登顶“航空第三城”,与北上广共同组成了东西南北四大航空枢纽。而以交通发达著称的武汉,在航空客流量上却只有成都的三分之一。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枢纽发展模式:成都代表了航空金角模式,而武汉则是内陆高铁核心模式的担当。
成都的航空崛起之路
成都虽有“蜀道难”的历史印记,却在航空领域一飞冲天。2004年突破1000万人次的航空客流量,19年后客流量飞涨7倍,几乎等于两个香港。成都还是继上海和北京之后,第三个拿下双国际机场的内地城市。天府国际机场气势恢宏,双流国际机场久经考验,“航空第三城”确实实至名归。
武汉的高铁优势
武汉所在的湖北,陆上区位优势绝佳,是全国唯一一个“去任何省份,最多经过两个省份”的省级行政区。2013年,武汉的铁路客运量就超过北京、广州,跃居全国第一。武汉规划了“五主三辅”八大高铁站,畅达全国十二个方向,到北、上、广、蓉最快只要4小时左右。
航空金角模式与高铁核心模式的差异
在国内的民航客运网络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是最重要的四大机场群,落位东西南北,相当于四个“金角”。每个“金角”向外辐射出3条主通道,组成了国内的航空主干线网络。2023年,四大城市群以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一半的经济产出和航空客流量。
在公共交通出行领域,有一个经典的“1000公里理论”:1000公里以内,高铁竞争力强;超过1000公里,航空占优。武汉凭借其绝佳的中心区位优势,能够同时通达四大都市圈。
其他城市的模式分析
与成都模式类似的,还有广州、深圳、香港、重庆、西安等城市,它们都位于中国腹地的边角。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连续四年全国第一,2020年还曾登顶世界第一。大湾区内部高度互联互通,机场竞争激烈。
在武汉模式的代表中,郑州和长沙是京广线的两大中部枢纽。郑州拥有“米”字型高铁网,长沙则在建设“木”字型高铁网。济南和石家庄也是极度依赖铁路的省会城市。
全球视角下的模式对比
放眼全球,巴黎是典型的武汉模式,伊斯坦布尔则是成都模式的代表。欧洲的航空和高铁都很发达,但与中国相比,整合能力仍显不足。美国没有高铁,西欧的高铁网过于散装,日韩则因国土狭小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成都和武汉这两种模式,其实是超大经济体中腹地和金角位置上的标配,彼此相互协作、互为表里。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超大单一经济体,内部的整合能力更强,高铁与航空之间的复合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