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从春晚舞台到大银幕的文化传承
《只此青绿》:从春晚舞台到大银幕的文化传承
2022年央视春晚上,一段名为《只此青绿》的舞蹈惊艳了全国观众。两年后,这部由同名舞蹈诗剧改编的电影在2024年国庆档上映,不仅收获了豆瓣8.0的高分,更引发了全民探秘“青绿”的热潮。从舞台到银幕,《只此青绿》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跨界转型,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
舞蹈诗剧: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源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被誉为“青绿山水画之巅峰”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青绿色调和精湛的画工闻名于世。主创团队巧妙地将这幅画作转化为舞台艺术,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现了画作背后的故事。
该剧独创性地将舞蹈与诗剧相结合,通过展卷人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进入王希孟的绘画世界。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不仅丰富了剧作的表现层次,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赏画”体验。自2021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70余座城市上演超过65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斩获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中国版权金奖等重要奖项。
电影改编:从舞台到银幕的跨界尝试
将一部广受好评的舞台剧搬上银幕,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电影《只此青绿》在保留原作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进行了创新性改编。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无台词的处理方式。电影中没有传统的对白,而是通过精炼的字幕和演员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剧情。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原作的诗意美感,又为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编剧徐珺蕊表示,这种选择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保留舞剧艺术精髓的前提下,用电影镜头语言和剪辑语言去重构它”。
电影通过展卷人的视角,展现了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全过程。展卷人作为现代文物研究员,穿越时空与古代画师对话,这种设定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影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手势——波浪状的动作,贯穿始终,象征着画中的水波纹或山峦起伏,成为连接古今的“心灵密码”。
文化传承: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它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这种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方式,引发了全民探秘“青绿”的热潮。在成都的主创见面会上,有观众表示已经五刷电影,每次观看都潸然泪下。更有不少外地观众拖着行李箱赶往见面会现场,展现了这部作品的非凡魅力。
《只此青绿》的成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只能停留在博物馆里,而是可以通过现代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编剧徐珺蕊所说:“文物的价值,其实是其中所跨越的历史时空价值,是由今人视角回望之下的文化层面的珍贵。”
从春晚舞台到大银幕,《只此青绿》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艺术作品跨界发展的无限可能。这部作品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旺盛生命力,也为未来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