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加坡岛:小而精的国土奇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加坡岛:小而精的国土奇迹

引用
网易
11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MF36HF055695FF.html
2.
https://xkzj.mofcom.gov.cn/myszhszmy/jqrd/art/2024/art_d753a5f12d9f4017b6a1694f98a60a65.html
3.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4-09-05/doc-incmzmwa9381681.s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25A08GSR00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F1PJ3A0511B355.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A%A0%E5%9D%A1%E7%BB%8F%E6%B5%8E
7.
https://m.planning.org.cn/zx_news/15340.htm
8.
https://spa.swufe.edu.cn/info/1044/14771.htm
9.
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news.cn/globe/2024-04/18/c_1310771443.htm
10.
http://www.news.cn/globe/2024-04/18/c_1310771443.htm
11.
https://www.ictdedu.cn/sknews/jyxxhs/neirong/n20241011_85379.shtml

新加坡,这个东南亚的小岛国,以其735.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闻名。尽管面积不大,但它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新加坡岛由63个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是本岛,面积达581.5平方公里。此外,填海工程还为新加坡增添了额外的土地。这个小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表现出色,还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榜单中名列前茅。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小而精的国土奇迹吧!

01

填海造地:从581.5平方公里到719.1平方公里的奇迹

新加坡的填海造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后,在新加坡河河岸进行了首次填海造陆工程,垫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这次填海工程完成后,土地被卖给商业投资者,新加坡河南岸逐渐发展成为商贸中心。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为了实施工业化计划,新加坡政府需要大量的工业用地,而填海造陆成为主要手段。1975年,新加坡政府开始了的填海造陆工程,历时7年,造出870公顷新土地,建成了樟宜机场的第一座航站楼。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扩建了机场。

1991年,为发展石油、化工等产业,新加坡政府开始将南部的七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裕廊岛。经过10年的填海造陆,裕廊岛成为新加坡的工业基地。

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包括商业、住宅、旅游和生态等方面。2005年,新加坡政府开始了滨海湾的填海造陆工程,历时5年,造出360公顷新土地,建成了滨海湾的核心区域。2002年,新加坡政府将南部的四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圣淘沙岛。经过6年的填海造陆,圣淘沙岛成为新加坡的旅游和娱乐胜地,拥有环球影城、水上冒险乐园等景点。

目前,新加坡在建的填海项目主要包括:“长岛”发展计划,目计划在东海岸水域填海造一个名为“长岛”的人工岛,该岛占地约800公顷,将耗时数十年发展。相关技术研究预计于2024年初开始,为期五年。从滨海堤坝至丹那美拉渡轮码头,横跨东海岸公园,总长约18公里。长岛将用于缓解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同时兴建住宅、发展服务和娱乐设施,以及为东海岸公园增添滨水公园。这是新加坡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大士北盆地填海工程,项目位于新加坡大士景工业园和裕廊工业区之间的大士北盆地计划在2025年展开填海工程,填海面积相当于240个足球场大,预计2029年竣工。满足未来工业用地需求,促进裕廊和大士工业区较老旧地区的更新,并建设基础设施和道路以衔接大士南和大士港口。裕廊集团表示,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同时,计划使用垃圾焚化底灰作为填海用料,并进行长期的环境监管。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从1965年的581.5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19.1平方公里(数据可能随时间有所变化),其中大部分新增国土来自填海造陆。填海造陆为新加坡的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土地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填海造陆也丰富了新加坡的城市景观和文化氛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02

经济腾飞: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新加坡经济是高度发达、具有国家干预特征的混合市场经济。新加坡经济一直被评为世界上最自由、最亲商的经济体,腐败程度排名第四。新加坡的税率很低,以购买力平价计,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新加坡。

除了国际和本地的私营企业及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亲商声誉外,各类国有企业在新加坡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持有新加坡航空、新加坡电信、新科工程和新传媒等新加坡几家最大的领衔企业的多数股权。在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新加坡是全球主要的对外投资国。纵观其历史,新加坡因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及近代以来稳定的政治发展,所以一直受益于全球投资人、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大量直接投资。

18世纪,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新加坡因此正式开埠。1824年,新加坡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随着1860年代蒸汽船的发展以及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航行于东亚和欧洲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随着当地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873年到1913年间,当地的贸易增长了八倍。

1942至1945年间,新加坡被日本占领三年半之久,期间的生产经济活动几乎停滞。其后回归英国管理,并紧接着1959年从海峡殖民地独立出来,成立自治邦。1963年,又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新马分家后,马来西亚不再通过新加坡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与印尼的贸易活动也停止,新加坡的经济支柱转口贸易受到重创,新加坡经济陷入困境,失业率高企。在李光耀带领下,新加坡进行经济改革,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带动经济多元化。

在外向型经济导向下,新加坡开始发展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在裕廊工业区大规模填海造地,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对出口为主的工业进行税收优惠。越南战争爆发使新加坡成为了美军在东南亚的后勤基地,大批海外投资、企业涌入新加坡,德州仪器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工厂,壳牌、美孚等石油公司也选择在此扎根,为新加坡日后的电子、石化产业打下基础。1968年10月,新加坡始设“亚洲货币单位”,经营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离岸金融业务,1978年,全面放开外汇管制,实现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使新加坡迅速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1970年代末,新加坡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停滞、市场萎缩,为新加坡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相比,新加坡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成本优势。1979年7月,新加坡提出了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重组战略,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进入高科技工业,即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向高度精密工业迈进。1980年代末,电子产业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门类。

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新加坡经济陷入停滞状态,许多跨国公司关闭或转移了新加坡的工厂,新加坡开始思考和着手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低端产业的依赖,引进和发展生命科学和环境保护产业,期望发展成为一个先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

疫情对新加坡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带来巨大冲击,2020年经济增长率仅为-5.4%,为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03

创新驱动:教育科技引领未来

新加坡在教育科技创新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2024年,新加坡发布了《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提出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和生态网络的全新愿景。该规划聚焦于四条转型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辅助的自适应学习,制定数字素养与技术技能框架,提升教师数字能力以及打造数字化互联的学习环境。

新加坡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彰显出顶层设计、教育体系重塑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重要性,为学生适应技术驱动的学习未来作好充分准备。

04

“小而精”的启示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

  1. 土地资源有限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填海造地等方式突破
  2. 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高科技产业
  3. 教育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4. 良好的政策规划和执行能力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新加坡,这个曾经的小渔村,通过填海造地、经济改革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其“小而精”的发展模式,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为其他面临资源约束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