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纳入公卫项目,开启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新篇章
慢阻肺纳入公卫项目,开启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新篇章
近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一政策变化标志着我国慢阻肺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慢阻肺的患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和糖尿病,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94元,新增经费将用于扩大慢性病患者受益人群覆盖面,其中就包括慢阻肺患者。
疾病现状:高患病率与低知晓率的双重挑战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防可治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胸闷、喘息等症状,晚期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该病通常与烟雾等有害气体吸入有关,好发于中年,且秋冬等寒冷季节尤易发病或加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慢阻肺有着如此高的患病率,但是公众知晓率却极低,不足1%。很多患者不知道这个疾病,治疗依从率更低。多数患者确诊时,肺功能损害已处于极为严重的阶段,病情不可逆。
政策突破:从筛查到管理的全程覆盖
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慢阻肺患者将享受到更加规范和系统的健康管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等机构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
专家观点:开启慢阻肺防治新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这一举措令人振奋,将对慢阻肺病人带来巨大获益,推动全国开展以慢阻肺为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工作。他特别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呼吁群众要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院士也指出,这是切实把“健康优先”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将改变我国慢阻肺的防控局面。
未来展望:多方协作共筑健康防线
慢阻肺纳入公卫项目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政策调整,更体现了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有望逐步降低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同时,这也为其他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慢阻肺的防治工作将迎来新的转机。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医疗机构、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