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内生安全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护航
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内生安全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护航
据统计,过去5年全球汽车行业因网络攻击造成的损失超5000亿美元。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挑战。近日,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了一项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安全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异构冗余(DHR)的内生安全构造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紫金山实验室:内生安全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紫金山实验室一直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近期,该实验室与上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检测工具与检测服务、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安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双方将联手打造行业首款“内生安全汽车”,将“内生安全”(网络安全拟态防御技术)作为上汽“七大技术底座”的重要创新支撑技术。
紫金山实验室提出的内生安全技术,核心在于动态异构冗余(DHR)架构。该技术能够解决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三重交叠问题,实现对已知和未知威胁的防御。经过大量测试验证,DHR架构具备100%差模抑制能力,展现出强大的安全防护效果。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汽车安全问题已从传统的“信息域”扩展到“信息域+物理域”。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面临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三重挑战,这些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难以分割。
据统计,约90%的交通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智能网联汽车通过减少驾驶员操作,可显著降低因疲劳驾驶、分心或误判导致的事故风险。此外,车辆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协调行驶,进一步提升道路安全性。
然而,智能网联汽车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例如,车辆可能遭受黑客攻击,导致控制被劫持或敏感信息泄露。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可能影响传感器性能,从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现有法律体系难以完全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新问题,如责任界定和隐私保护。
从“分而治之”到“一体化安全”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的分而治之的安全方案已难以应对。紫金山实验室提出的内生安全技术,通过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网络安全风险,实现安全质量的可量化和可验证,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全新的安全解决方案。
内生安全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依赖先验知识的防御能力。传统的安全方案往往需要预先了解威胁特征,而内生安全技术则通过动态异构冗余架构,实现对已知和未知威胁的全面防御。这种一体化的安全构造效应,能够有效解决三重安全交叠问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未来展望: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持续发力,已推出多项利好政策。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
在企业层面,华为、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企业纷纷推出先进的智驾系统。例如,华为的乾崑系统通过通用障碍物识别大网络,实现了从简单障碍物识别到深度理解驾驶场景的突破;小鹏汽车的XNGP系统通过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实现了“全国都好用”的全新阶段;理想汽车的无图NOA技术则实现了“去哪儿都能开”的突破。
然而,要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面普及和安全运行,仍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例如,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需要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互操作;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紫金山实验室的内生安全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网联汽车将为人们带来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