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R新规下,中国车企如何借ADAS系统征服欧洲市场?
GSR新规下,中国车企如何借ADAS系统征服欧洲市场?
2022年7月,欧盟正式实施通用安全法规(GSR),要求所有在欧洲销售的新车必须配备六项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这一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欧洲汽车安全标准迈入了新的阶段。两年后的今天,这些系统在提升道路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GSR法规的核心要求
GSR法规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22年7月开始,要求所有新车必须配备以下六项ADAS系统:
- 行驶区域信息提示系统(MOIS):通过雷达传感器监测前方盲区,避免与行人或骑行者发生碰撞。
- 盲点信息预警系统(BSIS):检测周围环境,降低事故风险,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
- 倒车信息预警系统(REIS):覆盖后方盲区,减少因倒车引发的碰撞。
- 智能速度辅助系统(ISA):识别限速标志,提醒或主动干预超速行为。
- 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DDAW):监测驾驶员状态,在发现疲劳迹象时发出警告。
- 胎压监测系统(TPMS):实时监控轮胎气压,确保行车安全并提高燃油效率。
2024年7月,第二阶段实施,要求现有车型也必须加装这些系统。此外,从2026年7月开始,新车还需安装高级驾驶员分心预警系统(ADDW),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性。
ADAS系统的实际效果
这些强制安装的ADAS系统,究竟对行车安全有多大帮助?根据英国非营利汽车风险情报组织Thatcham Research的数据,自主紧急制动(AEB)系统可以减少约50%的追尾事故。智能速度辅助(ISA)系统通过识别交通标志并提供超速警告,显著提高了驾驶员对限速的遵守程度。
然而,这些系统并非万能。Thatcham Research的首席工程师Yousif Al-Ani指出,虽然现代汽车在被动安全(如气囊、溃缩区)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对弱势道路使用者(如行人和骑车人)的保护仍然不足。每年在欧盟范围内,仍有超过11,000名弱势道路使用者在交通事故中丧生或重伤。因此,主动防撞系统的普及是降低这一数字的关键。
中国车企的技术优势
面对GSR法规的要求,中国车企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在德国知名管理咨询公司P3最近进行的ADAS基准测试中,华为的系统在参与测试的8款车型中表现最佳。测试显示,中国车企在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下的“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中国车企的快速进步,得益于国内对汽车智能化的高度重视。C-NCAP 2024新规也加强了对ADAS系统的评估要求,推动车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目前,中国车企在ADAS领域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了其在欧洲市场的重要竞争力。
GSR法规对中国车企的影响
GSR法规的实施,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中国车企在这些领域都具有明显优势。根据罗兰贝格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中约50%将来自本地化制造。这意味着中国车企需要加快在欧洲市场的布局,从简单的出口模式转向真正的国际化经营。
然而,挑战也同样存在。欧洲市场对汽车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极为严格,中国车企需要确保其产品完全符合GSR等法规要求。同时,面对来自传统汽车强国的竞争,中国车企还需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总体而言,GSR法规的实施,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技术实力的舞台。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国车企有望在欧洲市场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将为全球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