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企业管理必修课: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企业管理必修课: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

引用
6
来源
1.
https://www.fanwubi.org/Item/205147.aspx
2.
http://www.brilliance-law.com/index.php/newsshow/1449
3.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1/content_6990221.htm
4.
https://www.spp.gov.cn/spp/zdgz/202405/t20240529_655523.shtml
5.
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0dd70809-30b5-4167-91bb-0b9a60d20b45
6.
http://zscqj.hubei.gov.cn/bmdt/ztzl/2023zt/hwzscqjfyd/202405/t20240507_5181859.shtml

01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从市场波动到技术创新,从法律合规到知识产权保护,各种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考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这些挑战,还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将风险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进行有效整合,企业不仅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还能促进创新和发展,提高品牌声誉和市场地位。因此,掌握这一管理策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程。

02

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过程,旨在识别、评估和优先处理风险,以最小化、监控和控制不确定性对企业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2. 目标设定: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3. 事项识别: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

  4. 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优先级。

  5. 风险应对: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降低、分担或接受风险。

  6. 控制活动:实施具体的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执行。

  7. 信息与沟通:确保风险管理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传递。

  8. 监控:持续监控风险管理过程,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从而保护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03

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风险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知识产权风险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复杂性、时效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品牌损害。以下是企业技术创新中常见的知识产权风险类型:

  1. 专利侵权风险: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或新技术时,可能会无意中侵犯其他企业的专利权。例如,如果企业A开发了一种新制备添加剂新技术,但未进行充分的专利检索,进而加工生产和市场销售,后续可能发现该新制备添加剂新技术已被企业B就相同技术方案进行专利申请和授权保护,此时企业A就可能面临专利侵权风险。

  2. 技术秘密泄露: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秘密是其宝贵的商业资产,但若企业内部保护措施不足,如保密协议执行不严格、信息安全技术落后或员工保密意识薄弱,就可能面临技术秘密泄露的风险。员工可能因疏忽或故意将敏感信息透露给外部,或竞争对手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这些秘密。一旦技术秘密外泄,企业不仅会丧失市场竞争优势,还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品牌信誉的损害。

  3. 商标注册与保护风险: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若忽视商标注册的重要性,可能会遭遇一系列问题。首先,如果企业未能及时注册商标,其品牌标识可能被他人抢先注册,导致企业无法合法使用自己的品牌名称和标志。此外,即使注册了商标,如果注册的类别与企业业务不符,也可能导致商标保护范围受限,无法全面覆盖企业产品和服务。还有,非规范使用商标,如擅自改变注册商标的图形或文字,也可能导致商标权益受损,降低商标的识别度和品牌价值。

  4. 版权保护不足:企业在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创意领域,若版权保护措施不力,将面临作品被侵权的风险。例如,软件源代码未经加密或版权声明,设计图稿未标注版权信息,都可能被竞争对手或第三方未经授权擅自复制、修改或传播,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智力成果,还可能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动力。版权保护不足还可能导致企业在法律诉讼中难以取证,增加了维权成本和难度。因此,企业应加强版权意识,通过明确版权声明、合理利用版权标记、及时进行版权登记等方式,确保自身作品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

  5. 知识产权运营风险:企业在知识产权的运营过程中,如许可、转让、质押融资或作价实缴入股等活动,若合同条款设置不明确或选择不当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风险。许可协议中若对使用范围、期限、费用支付等关键条款描述不清,易导致双方理解偏差,进而产生纠纷。在转让知识产权时,若未对受让方的资质、信誉进行充分调查,可能面临交易失败或资产流失的风险。质押融资时,若评估不准确或市场预测失误,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赎回质押的知识产权。作价实缴入股时,若知识产权估值过高或过低,以及考虑知识产权状态稳定性等,会影响企业在合作中的权益分配。

例如,企业在将专利作为资本进行运营时,可能因为技术评估不准确、市场预测失误等原因导致投资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 专利技术评估不准确:如果专利的价值评估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企业在交易中定价失误。例如,企业可能高估了某项专利技术的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以过高的价格购买或投资该专利,结果市场接受度不高,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

  • 市场预测失误:企业在进行专利资本运作时,往往需要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如果预测失误,比如对某项技术的市场增长过于乐观,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例如,一家企业预计无线充电技术将迅速普及,因此投资大量相关专利,但由于技术标准未统一或消费者接受度低,市场增长缓慢,投资回报不如预期。

  • 技术迭代风险: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现有专利迅速过时。企业若未能准确评估技术发展趋势,可能会投资于即将被新技术取代的专利,从而造成资产贬值。

  • 法律和监管风险:专利资本运作还可能面临法律和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例如,专利法的变更、专利审查标准的提高或专利侵权诉讼等都可能影响专利的价值和企业的运营策略。

  1.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不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上的不足,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制度、领导层理念、研发布局规划、政策法律变化、财务管理以及市场全球化等。

例如,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不足,可能表现在未系统地构建专利组合,缺乏对核心技术的全面覆盖,导致竞争者有机可乘。此外,企业可能忽视了持续的专利监控和维护,未能及时更新专利文献,从而使得专利保护力度减弱。还有可能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法律边界理解不清,未能有效利用专利布局来阻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和侵权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遭受经济损失和市场地位的侵蚀。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

  1. 建立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目标、职责和流程。这包括定期进行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企业需要制定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包括专利布局、商标注册、版权保护和技术秘密管理等。同时,企业应关注相关政策法律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产权策略。

  3. 提升管理层和员工意识:企业高层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领导层应推动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确保全公司上下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统一的认识和行动。此外,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

  4.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专利申请、版权保护、商标使用等,这些制度应涵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加深,企业不仅要在国内保护知识产权,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保护策略。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包括在关键市场提前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

04

最新政策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1. 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6个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截至今年6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2. 法治保障有力加强:“我国已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等全面落地。”衡付广介绍,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利审查政策,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3.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杨帆表示,随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的实施,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资源高效对接,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网点423家,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162家,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覆盖,更多企业和创新主体能够就近享受到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务。

  4. 转化运用加速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各部门各地方,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专利转化运用难问题,深入研究、精准破题,加快推动专项行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 摸清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家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全国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已进行全面盘点,筛选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超过3.8万次,同比增长24.1%。

  • 聚焦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今年2月出台的《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培育一批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目前已有超过1.7万家企业参与该计划,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说。

  • 王培章介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按需匹配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等惠企政策,加大精准服务力度。组织超过40万家创新型企业在线上进行存量专利订阅和评价,推动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进程。

  1. 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实现246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累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双边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国大力强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有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知识产权合作网络越来越宽广。

在外观设计领域,11月11日至2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会议,成功缔结《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衡付广介绍,多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参与该条约的谈判工作,此次条约的成功缔结标志着外观设计领域国际多边合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9.2万件,同比增长5.3%;商标注册12.1万件,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认可。”郭雯说,未来,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完善与外资企业的沟通机制,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更有针对性,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持续注入信心。

05

企业实践建议

面对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风险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1. 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涵盖战略、运营、财务和合规等多维度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管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高层领导应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提升全员保护意识。

  3.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申请、维护、许可和转让等管理制度,确保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4. 强化合同管理与合作伙伴评估:在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合同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权限,对合作伙伴进行严格评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5. 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应根据市场和技术变化灵活调整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了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识别和应对各类风险,保护自身权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