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83周年:重温抗日英雄马占山的英勇事迹
九一八事变83周年:重温抗日英雄马占山的英勇事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沈阳,并向东北全境推进。在这一危急时刻,一位东北军将领挺身而出,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他就是马占山。
临危受命
九一八事变后,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在日军授意下进驻黑龙江,企图“以华制华”。面对这一局势,马占山拒绝投降,并向远在北平的张学良表示坚决抗日的决心。1931年10月17日,张学良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负责指挥全省的抗日斗争。
江桥抗战
11月4日,日军第四师团第四联队约四千余人,在飞机、铁甲车和重炮的掩护下,向江桥镇发起全面进攻。马占山指挥三个团约三千余人的部队,依托江桥阵地,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拼杀。
日军从国内调来空军支援,并增派驻朝鲜混成旅,总兵力达七千余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马占山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战斗持续了十余天,马占山部下官兵英勇杀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后方无援,马占山部队最终弹尽粮绝,腹背受敌。11月18日下午,马占山被迫下达撤退命令,率领军政人员撤往海伦。
智慧与勇气
在撤退过程中,马占山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采取了“打不过就投降,保存实力,意图东山再起”的策略。1932年2月,马占山被任命为伪满洲国军政部长,但他利用这一身份,暗中筹集了三千多万伪满币、三百多匹战马和大量军用物资,并将其偷偷运往黑河。
同年4月,马占山在黑河举兵反正,通电继续抗日。他说:“余不甘心为亡国奴,特设计出脱日人之圈套,于钱此字对日停战言和,实系顺应环境之权变手段。”随后,他联合省内各县抗日力量组成黑龙江救国军,再次投入抗日斗争。
历史贡献
马占山的抗日行动,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英雄气概,更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马占山的英勇事迹,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现实启示
在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回顾马占山的抗日事迹,我们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更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马占山在面对强敌时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其坚定的爱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正如他在通电中所说:“今痛下决心,团结一致,奋斗到底。”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