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马占山打响抗日第一枪
江桥抗战:马占山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的枪炮声打破了东北的宁静。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数日,辽宁、吉林两省相继沦陷,东北局势急转直下。
在这一危急时刻,时任黑龙江省警备司令的马占山临危受命,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面对强敌,马占山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表示:“此乃国家民族之危难,吾辈当以死报国!”
1931年11月4日,嫩江桥畔,一场决定中国抗日战争走向的战斗就此打响。日军以4000余人的兵力,配备飞机、大炮,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马占山指挥下的黑龙江守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誓死保卫国土。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多次发起冲锋,都被中国守军顽强击退。在一次白刃战中,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暂时撤退。马占山亲自通电全国,报告这一振奋人心的胜利。
然而,日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不断增兵,至11月18日,日军已增至7000余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尽管中国守军奋力抵抗,但最终因伤亡过大,不得不于11月19日撤退。齐齐哈尔随后失守,江桥抗战以中国守军的撤退告终。
这场持续了16天的战斗,虽然最终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但其历史意义却非同凡响。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后首次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马占山将军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慰问团、后援会,众多青年学生踊跃参军,爱国军警建立抗日武装。
国民政府也对马占山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任命他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主席。文化界更是掀起了一股歌颂马占山的热潮:陶行知创作诗歌盛赞马占山,上海音乐家协会谱写《马家军之歌》,上海福昌烟草公司甚至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江桥抗战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马占山将军用他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有尊严的!
如今,在齐齐哈尔市的和平广场纪念公园,矗立着一组名为《打响第一枪》的雕塑,它不仅记录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如和平广场上的胜利纪念碑所寓意的那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中华民族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