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中肿最新肝癌研究成果:AI精准评估+创新介入治疗带来新希望
华科大&中肿最新肝癌研究成果:AI精准评估+创新介入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Tang Hao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明教授团队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AI助力肝癌预后精准评估
华科大Tang Hao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医学影像的肝癌预后评估系统。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分析肝脏CT和MRI图像,精准识别肿瘤特征和血管侵犯情况,从而预测患者手术后的复发风险和生存率。
研究团队采用了先进的U-Net模型框架(图1),这是一种在医学影像分割领域广泛应用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通过大量临床数据的训练,AI系统能够准确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甚至可以识别微小的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这些往往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的人工阅片相比,AI系统的优点在于:
- 高精度:能够识别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
- 高效率:大幅缩短影像分析时间
- 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然而,AI诊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数据依赖性: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影像数据进行训练
- 解释性问题: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难以完全理解
- 技术成本:高性能计算资源的需求较高
尽管如此,AI技术在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还有望实现早期肝癌的筛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肝动脉灌注化疗带来新希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明教授团队在肝癌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研究发现,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特别是那些伴有大血管侵犯的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能够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HAIC是一种新型的局部治疗方法,通过股动脉插管,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肝脏肿瘤的供血动脉。与传统的全身化疗相比,HAIC具有以下优势:
- 局部药物浓度高: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浓度可达到静脉化疗的数十倍
- 全身副作用小: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代谢,减少了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 可重复性强:适用于多次治疗,不会像手术那样受到解剖结构改变的限制
赵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对于高负荷肝癌和晚期肝癌合并血管侵犯的患者,HAIC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这一发现已被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版)》。
在临床实践中,HAIC通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 治疗周期:每3周进行一次,建议4-6个疗程
- 疗效评估:每2-3次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
- 联合治疗:常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性治疗手段联合使用
赵明教授表示,未来肝癌治疗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生物标志物和分层治疗。通过精准筛选不同患者群体,为他们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联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
华科大和中肿的这两项研究代表了肝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AI技术的应用为精准医疗插上了科技翅膀,而HAIC等新型介入治疗方法则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癌的治疗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