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新突破:病毒载体疫苗和通用疫苗带来新希望
流感疫苗新突破:病毒载体疫苗和通用疫苗带来新希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至500万人感染流感,导致大约29万至65万例死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流感疫苗的研发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近期,病毒载体流感疫苗和通用流感疫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人类应对流感威胁带来了新的希望。
病毒载体流感疫苗:新型疫苗技术的崛起
传统流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灭活全病毒疫苗、裂解病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然而,这些疫苗在生产成本、制造时间、特定人群效力和交叉反应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减毒活流感疫苗存在基因回逆恢复毒力的风险,而灭活全病毒疫苗虽然安全性高,但制作成本高且生产周期长。
病毒载体流感疫苗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疫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流感病毒抗原插入到其他病毒载体中,表达抗原蛋白,从而在接种个体中诱导特定的免疫反应。常见的病毒载体包括腺病毒、新城疫病毒(NDV)、沙粒病毒、杆状病毒和疱疹病毒。
与传统疫苗相比,病毒载体疫苗具有以下优势:
- 能够诱导更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 具有高效和稳定的背景下,能进行多价疫苗的构建
- 新城疫病毒载体能够激活粘膜免疫反应,并且在鸡胚中高效增殖,有利于大规模疫苗生产
通用流感疫苗:突破抗原变异的限制
流感病毒的快速突变和抗原漂移使得季节性疫苗的效力受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通用流感疫苗的研发。
通用流感疫苗的开发主要针对病毒的保守抗原区域,如血凝素(HA)茎部、M2e及内部蛋白,旨在提供对多种流感病毒株的交叉保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疾控中心合作,以聚乳酸(PLA)为原料构建了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佐剂结合通用流感抗原的新型疫苗(NM2e@DDAB/PLA纳米疫苗)。
该疫苗具有以下特点:
- 小粒径尺寸优势及表面荷正电的特性,促进抗原呈递细胞对颗粒疫苗的摄取
- 增加抗原向胞质逃逸,提升抗原交叉呈递能力
- 有效促进体内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与成熟及在淋巴结的驻留
- 在小鼠动物模型上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展望
病毒载体流感疫苗和通用流感疫苗的最新突破为人类应对流感威胁提供了新的武器。这些新型疫苗不仅能够克服传统疫苗的局限性,还能够提供更广泛的保护。然而,这些疫苗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流感疫苗,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