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博物馆:国大师带你领略织造之美
南京云锦博物馆:国大师带你领略织造之美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织造车间里,一台台高达4米的传统织机前,两位师傅正在默契配合。上方的拽花工提拽纤线,下方的织手手足并用,一迎一合间,金线银丝交织成绚丽的花纹。这是南京云锦最核心的织造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双喜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周双喜与云锦结缘已有50年。1974年,18岁的他进入南京云锦研究所,师从多位老艺人学习织造技艺。那时的云锦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整个研究所仅有4台织机和3位传人。周双喜亲历了云锦从濒临消亡到重获新生的全过程。
1980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接下北京定陵博物馆龙袍料的复织任务。这件工作让周双喜记忆犹新:“冬天不能烤火,否则银线会氧化发黑;夏天车间闷热,汗水滴落会影响丝织物的光泽。”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复制出这件珍贵文物,也挽救了一项濒临失传的技艺。
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就背后,凝聚了几代云锦人的努力。作为申遗工作的亲历者,周双喜感慨万千:“申遗本身也是一次宣传,它全方位地展示云锦的历史文化,云锦渐渐变成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
如今的南京云锦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传统技艺的场所,更是一个活态传承的基地。馆内展出的12台传统“斜身式大花楼提花织机”,每台长5.6米、宽1.4米、高4米,每天都在上演着织造的传奇。这些织机日产量仅5~6厘米,却能织出多达五六十种配色的精美图案,被誉为“寸锦寸金”。
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根据定陵出土文物复制的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这件作品耗时五年,用线超12万根,展现了云锦的极致工艺。此外,素纱禅衣、齐王金子袍等复制品也展示了云锦从古至今的艺术魅力。
为了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南京云锦博物馆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2024年是云锦申遗成功15周年,博物馆举办了《云锦申遗15周年中法文化艺术交流展》,将东方织锦与西方画作、地方人文、非遗技艺巧妙融合。同时,博物馆还出版了《南京云锦口述记忆》,通过传承人口述历史,保留最真实的发展脉络。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云锦研究所积极与国内外品牌跨界合作,将皇家织造工艺融入当代生活。从时尚服饰到家居用品,云锦元素正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这种创新性的传承模式,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今,以周双喜为代表的“国大师”们仍在为云锦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新一代传承人如杨冀元,正接过接力棒,将这门千年技艺继续发扬光大。南京云锦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传统织造技艺的地方,更是活化利用非遗文化的典范。在这里,古老的云锦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