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申遗:抗战文化的新篇章
李庄古镇申遗:抗战文化的新篇章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为躲避战乱,国立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急需寻找安全之地。此时,四川南溪县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报,开启了李庄作为抗战文化中心的辉煌篇章。
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
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19公里处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这里历史悠久,自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古镇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旋螺殿、奎星阁、张家祠等,展现了独特的川南民居风格。
旋螺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呈八角形,进深8米,高25米,为三重檐结构。整座建筑采用全木结构,没用一颗铁钉和黏合剂,历经400余年风雨仍不腐不朽,是中国亭台楼阁建筑的经典之作。
奎星阁位于古镇长江之滨的凸出部位,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阁楼式建筑。青瓦飞檐,木柱木门,木栏木窗,结构对称。上下航行的船只在10里外即可看见,起着导航作用。梁思成曾称赞此阁“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
抗战时期的辉煌历史
1940年秋,同济大学迁往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所文化科研机构也相继内迁至此。3000位李庄人腾出民房,匀出粮食,以饱含民族情怀的大义之举,保障了12000余位大师、学子在这里继续科学和文化的研究。
在李庄的近6年时间中,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完成了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新中国的科学院院士中,有11人曾在李庄就读。
申遗之路:保护与发展的新阶段
李庄古镇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目前,李庄古镇正在打造文化抗战博物馆,优化提升各类展馆院落,并运用虚拟现实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为申遗奠定良好基础。
专家指出,古城保护应注重真实性,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李庄古镇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的新模式。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维修加固古建筑,吸引居民回归老城区,或利用修缮好的古建筑引入新的文化功能,李庄古镇正在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
李庄古镇申遗成功后,将为这座千年古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提升保护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李庄古镇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胜地。同时,李庄古镇也在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李庄的文化魅力。
李庄古镇的申遗之路,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座见证了中国抗战历史的古镇,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