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太湖治理的“绿色样本”
武进区:太湖治理的“绿色样本”
武进区作为太湖治理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成功改善了太湖水质,为太湖治理树立了典范。
退渔还湖,恢复生态屏障
武进区以滆湖为突破口,实施大规模退渔还湖工程。滆湖是太湖的重要生态屏障,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过度养殖导致水质恶化。武进区通过围网清退、环湖养殖清零等措施,恢复滆湖生态。截至2021年,滆湖完成全部围网清退,涉及382户养殖户和523艘渔船,总投资达2.89亿元。同时,武进区还实施了1500万立方米的生态清淤项目,进一步改善滆湖水质。
生态清淤,净化太湖水源
武进区积极推进太湖生态清淤工程,这是改善太湖水质的关键措施之一。2023年6月,武进区签发总河长令,要求加快实施太湖、滆湖生态清淤,按照三年总体部署,启动太湖生态清淤、滆湖生态清淤及修复一期工程。计划到2025年,完成省下达的清淤任务,实现退渔(田)还湖20平方公里,恢复水生植物7.92平方公里。
湿地建设,打造生态缓冲带
武进区在滆湖周边大力推进湿地建设,打造生态缓冲带。通过连片鱼塘生态化改造,将鱼塘转变为生态湿地,有效提升了滆湖水质自净能力。例如,官林镇在完成1.2万亩鱼塘退养后,开建一期5520亩生态湿地,并被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都设计有“S”型廊道,以增强水体净化效果。至2025年,将形成东西岸呼应、上下游衔接的生态空间格局,不但是一道天然屏障,也将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
治理成效显著,水质持续改善
通过持续治理,太湖水质显著改善。2023年,太湖水质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具体指标显示,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Ⅰ类,总磷为0.052mg/L,总氮为1.09mg/L,同比分别下降17.5%和9.9%。蓝藻水华次数大幅减少,2023年发现53次,同比减少51次,平均面积、最大面积、藻密度同比分别下降45.7%、50.8%和30.3%。
久久为功,持续守护太湖碧波
虽然太湖水质已显著改善,但要实现根本性好转仍需持续努力。武进区将继续推进生态清淤、湿地建设等工程,同时加强控源减污,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治理措施,为太湖的长治久清提供坚实保障。
武进区的太湖治理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可以有效改善大型湖泊的生态环境。这不仅为太湖周边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全国的湖泊治理工作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