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付费政策下的住院天数之谜:一场医保改革的两难困境
DRG付费政策下的住院天数之谜:一场医保改革的两难困境
近日,央广网报道了济南多家医院存在住院天数限制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各级医保部门从未出台“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的规定,一些医院在执行DRG付费政策过程中却产生了这一“潜规则”。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和康复,还增加了医疗负担。
DRG付费政策: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
DRG付费政策,全称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是国家医保局推动的一项重要改革。其核心理念是将相关疾病划分为一个组,进行打包付费,不再按项目逐项付费。简单来说,就是按病种支付,同病同价。同一病种,按不同的严重程度,整套治疗的花费会被提前“估价”,就相当于给了一个“打包价”。
这种付费方式的初衷是好的:通过“打包付费”来控制医疗费用,避免过度医疗,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激励医疗机构主动规范诊疗,控制成本,提高管理运营效率。
政策执行中的两难困境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DRG付费政策却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部分医院开始限制患者的住院天数。
北京居民陈西的父亲年过七旬,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等疾病,今年又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处于卧床半失能状态。陈西希望父亲能在一家医院持续住院治疗,但每次入院十多天就被要求转院。医生给出的理由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像他父亲这样的患者,原则上单次住院天数是有限制的”。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多名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患者及其家属反映,在住院时,因一些医院对住院天数有限制,不得不多次转院,在不同的医院之间来回折腾,身心俱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在于DRG付费政策的实施给医院带来了成本控制的压力。在DRG付费模式下,医保局会按照提前定好的价格给医院拨款,超出标准之外的费用,医院要自己承担。因此,医院不得不控制患者的住院天数和费用。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名医生坦言:“根据DRG付费政策,如果患者长期住院,超过了DRG费用线,医院就会扣医生的钱。这种情况下,你说我们医生该怎么办?”
这种做法虽然控制了医疗费用,但对患者来说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患者和家属不仅要频繁办理出院、转院手续,还要承担额外的检查费用。更重要的是,频繁转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专家观点:政策需要更灵活的执行
面对这种两难困境,专家们普遍认为,DRG付费政策本身是好的,但执行中需要更灵活。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理事梁嘉琳指出,多次转院的情况,轻则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跑腿,增加了非诊疗成本,严重来讲可能会耽误病情。此外患者重复办理住院、出院,乃至在多院区之间、医共体内各单位之间无序流转,不仅加大了整体医疗成本和社会成本,还潜藏流程风险。
也有专家建议,应该建立更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让医院和医保部门共同承担超支费用,而不是完全由医院承担。这样既能控制总体医疗费用,又能保证患者的合理治疗需求得到满足。
最新进展:2.0版方案优化分组规则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医保局已经采取了行动。近日印发的《关于印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中,对分组规则进行了优化。
新版付费分组方案对临床意见比较集中的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同时设立了特例单议机制,一些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向医保经办机构进行申报。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可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个月左右的预付金,帮助缓解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并明确医疗机构不得将DRG/DIP病组(病种)支付标准作为限额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或与绩效分配指标挂钩。
这些改进措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困境,让DRG付费政策更好地实现其初衷: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合理治疗需求。
结语
DRG付费政策的推行,体现了我国医保制度改革的方向: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期待,随着2.0版方案的实施,DRG付费政策能够更好地平衡医保基金、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的利益,真正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