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打铁花:千年绝技背后的传承故事
确山打铁花:千年绝技背后的传承故事
2008年,确山打铁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和保护。作为豫南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焰火,确山打铁花不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景。
千年绝技:源于北宋的民间艺术
据史料记载,确山打铁花起源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冶炼活动,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最初,打铁花是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由当地铁匠在春节期间为庆祝新年和祈求生意兴隆而举行。
打铁花的兴起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圣地,庙观遍布全县。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太上老君,因此,打铁花最初是工匠们祭祀太上老君的仪式。每年年初,工匠们会在花棚北方搭建神棚,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夜晚开始打花,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惊心动魄:独特的表演技艺
确山打铁花的表演过程充满神秘和惊险,主要分为搭花棚、设彩和击花三个环节。表演前,需要在宽阔的场地上搭建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满新鲜的柳树枝,并绑上各种烟花、鞭炮。花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
表演时,打铁花者需要先将生铁熔化成铁汁。打铁花的用具叫“花棒”,即手腕粗细的新鲜柳木棒两根,称作“上棒”和“下棒”,各长尺余。“上棒”的一端侧面挖有指头肚大小的圆坑一个,用以盛铁汁。表演者手执两根花棒,上身赤膊,头上反扣着葫芦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场面蔚为壮观。
打铁花不仅需要特殊的技艺,更需要表演者的胆量。铁水温度高达1600℃,如果溅得不散,就会流到表演者身上。因此,打铁花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这项技艺。表演时,附近的龙灯会也会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表演者的技艺,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火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承创新: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下,确山打铁花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门传统技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传承人开始积极培养年轻一代,传授打铁花的技艺。同时,一些年轻人也自发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份“中国式浪漫”跨越千年,熠熠生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确山打铁花,各地纷纷将其纳入新春民俗旅游项目。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打铁花已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观赏活动。同时,传承人们也在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表演中,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例如,增加灯光效果、音乐伴奏等,让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确山打铁花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景。它融合了道教文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多元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这门千年绝技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