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懂乡村治理的智慧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懂乡村治理的智慧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自1947年问世以来,一直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文化自觉”等概念,不仅揭示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也为当代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乡土中国的治理智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向外扩散,形成亲疏远近的等级序列。这种格局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上,还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乡村治理的基础。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规民约和宗族长老的权威。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人们的行为不是靠法律约束,而是靠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来调节。这种治理方式虽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支持,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当代乡村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乡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土地制度改革、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民议事形式不断创新,法治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库,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另一方面,乡村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村民自治机制尚不健全,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现代化治理方式更新滞后,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治理的需求。
差序格局的现代转化
尽管现代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但差序格局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在当代乡村治理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子。
例如,在一些地方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宗族关系仍然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处理邻里纠纷、公共事务时,家族长老的意见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力。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网络,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
然而,传统的差序格局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进行转化和创新。现代乡村治理强调法治精神和平等原则,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治理机制。这要求我们在治理实践中,既要发挥差序格局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其可能导致的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
未来乡村治理的方向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乡村治理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优化治理组织: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强化市场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创新参与机制,拓展辖区内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形式和渠道。
提升治理方式:增强多元激励作用,形成经济激励与非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效率。
协调治理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持续完善村庄内部不同主体的治理参与机制。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收益的有效利用方式,实行“留一点、分一点、用一点”原则。
提升治理能力:围绕乡村治理的新问题、新需求,加强镇街、村居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治理理念和能力培训。完善乡村治理指导手册,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谦逊,更启示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和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我们需要在传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中国农村社会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