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中大眼科新突破:白内障治疗迎来革命性进展
浙大&中大眼科新突破:白内障治疗迎来革命性进展
近日,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白内障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这一全球主要致盲眼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浙大团队:从冬眠动物中找到药物治疗新思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在白内障药物治疗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临床调查杂志》,首次揭示了冬眠动物晶状体透明度恢复的分子机制,为白内障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研究团队发现,13条纹地松鼠在冬眠期间晶状体会因低温而混浊,但苏醒后又能恢复透明。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晶状体中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被激活,能够有效清除蛋白质聚集物,特别是α-晶状体蛋白(CRYAA)的聚集物。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名为RNF114的蛋白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更为白内障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将继续推进这一研究,争取早日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中大团队:AI赋能眼科筛查,助力医疗资源下沉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则在智能筛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中心研发的ChatZOC眼科大模型,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完成眼底图像拍摄与上传,以及相关症状信息的填写,实现初步诊断和就诊建议的生成。
这一系统已在新疆喀什等地开展大规模筛查活动,触达3万余名群众。ChatZOC不仅能自动解读视力、眼压、裂隙灯照相和眼底照相等检查结果,还具有眼底图像质控、病变风险判断等功能。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柳夏林教授介绍,该系统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结合国际最新的眼科诊疗指南,通过华为基础AI计算框架实现高效训练与优化。
中国眼科研究:从“追赶”到“领跑”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在健康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领域均位列全球第一。该中心在难治眼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干细胞眼科应用、近视防控、眼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取得系列开创性成果,相关研究发表在《细胞》《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表示,将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以科研成果构筑坚实“高原”,形成引领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峰”。
这些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眼科研究领域的实力,更为全球白内障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这些新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未来白内障的治疗将更加精准、便捷,有望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