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虹膜扫描技术:保护隐私新趋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虹膜扫描技术:保护隐私新趋势?

引用
搜狐
15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6133678_267471
2.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351311
3.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67151
4.
https://www.sohu.com/a/837489674_119778
5.
https://blog.csdn.net/riusksk/article/details/144005379
6.
https://www.showapi.com/news/article/6699bea24ddd79f11a00d951
7.
https://www.i-hefeng.com/nd.jsp?id=134
8.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5/01/id/8685349.shtml
9.
https://zgbmxh.cn/html/31760.html
10.
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47091
11.
https://www.yicaiai.com/news/article/6688813c4ddd79ee1a010660
12.
https://kiwisec.com/articles/detail/18031.html
13.
https://china.usembassy-china.org.cn/zh/fact-sheet-president-biden-issues-executive-order-to-protect-americans-sensitive-personal-data/
1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9/content_6977767.htm
15.
https://www.freebuf.com/articles/neopoints/415314.html

随着科技的发展,虹膜扫描技术在金融、安防等领域广泛应用。虽然它提高了身份验证的安全性,但也引发了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如何通过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保障个人隐私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将探讨虹膜扫描技术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案例,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

01

虹膜扫描技术的隐私保护现状

虹膜扫描技术因其高度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解锁、金融交易验证、机场安检等领域。然而,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在实际应用中,虹膜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是首要问题。以银行金库管理系统为例,虹膜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需要满足金融8583标准和国密算法要求,确保数据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同时,系统还需要具备多重认证机制,如虹膜识别、ID卡+虹膜验证、IC卡+虹膜验证等,以实现关键步骤的双人复核和相互制约。

然而,即便在严格的安全措施下,虹膜数据仍存在泄露风险。以“虹膜写真”这一新兴摄影形式为例,商家通过拍摄和艺术加工虹膜图像,制作成相框或吊坠等产品。尽管商家声称不会保存用户虹膜照片,也无法进行虹膜识别,但研究表明,无论是专业设备还是普通设备,都能拍摄到可用于身份识别的虹膜图像。这种静态拍照方式本质上等同于一种未经加密的生物特征信息,存在被恶意利用的风险。

02

国际上的隐私保护法规

面对生物识别信息带来的隐私保护挑战,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其使用和保护。

美国采取专门立法保护模式,2020年正式出台《国家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以2008年伊利诺伊州《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为参照,建立了联邦和州层面的专门立法保护体系。该法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储存、使用、保管、披露、传输以及销毁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建立起全方位、无死角的保护机制。

欧盟则采用综合立法保护模式,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视为敏感数据,给予特别保护。《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明确规定,生物识别数据属于特殊类型个人数据,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进行处理。日本和印度也采取类似模式,对生物识别信息实施分级保护,使用此类数据必须满足合法原则、目的限制原则、数据最小化原则、安全原则、存储限制原则等一系列要求。

我国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虽然尚未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为单独权利进行保障,但已明确将其纳入个人信息保护范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相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加强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司法保护。

03

最新的隐私保护技术

面对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挑战,技术界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差分隐私和数据匿名化技术成为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手段。

差分隐私通过在数据中添加随机噪声,使得攻击者无法从查询结果中准确推断出单个个体的信息,从而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匿名化则通过去除或模糊化个人标识信息,使得数据在不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仍能用于统计分析。

此外,多因素身份验证和无密码身份验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多因素身份验证通过结合多个身份验证因素(如密码、手机验证码、生物识别等)来增强安全性。无密码身份验证则通过使用一次性密码、推送通知等方式,消除了传统密码的使用,提高了安全性并改善了用户体验。

04

对读者的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时,应要求服务提供商明确告知生物识别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及使用方式。

  2. 谨慎使用生物识别技术:避免在安全性未知的场景下使用生物识别信息,如非必要的商业应用。

  3. 关注法律法规:了解所在国家或地区关于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

  4. 选择信誉良好的服务提供商:在使用涉及生物识别信息的服务时,优先选择有良好隐私保护记录的企业。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虹膜扫描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隐私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我们有望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全面的隐私保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