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秭归:千年端午习俗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屈原故里秭归:千年端午习俗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在湖北省秭归县,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作为屈原的诞生地,秭归的端午节不仅有着独特的民俗活动,更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
独特的民俗传统
在秭归,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从五月初就开始了。与一般地方只在五月初五庆祝不同,秭归人会过三次端午: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以祭祀屈原为主;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会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则是“末端午”,有放河灯、送瘟船等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三闾骚坛诗社的活动。这个成立于明代的诗社,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年端午,近百位诗友会聚一堂,吟诵诗社名作,传承屈原的诗歌精神。
此外,“躲端阳”也是秭归独特的民俗之一。相传古时人们认为端午节不吉利,会让小孩生病,因此会将小孩送到外婆家躲避。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一种亲情交流的方式。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近年来,秭归在传承传统民俗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中国端午·诗意宜昌”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在文化节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汉服巡游、龙舟体验、夜游等活动,感受沉浸式体验。同时,围绕屈原IP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如屈原主题的文具、服饰、纪念品等,也深受游客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秭归的龙舟竞渡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祭祀仪式,还融入了现代竞技元素。每年的龙舟赛都会吸引国内外众多队伍参与,成为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
艾草飘香里的文化传承
艾草是秭归端午节的重要元素。在秭归,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艾草,不仅是为了驱邪避害,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近年来,艾草产业在秭归蓬勃发展,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据统计,截至2024年初,秭归县艾草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通过种植艾草,村民每亩地纯收入近3000元。艾草不仅被用于制作传统的艾叶枕、艾条艾柱,还开发出了艾草香囊、艾草茶等新产品。
从传统祭祀到现代文创,从民俗活动到产业发展,秭归的端午节民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展现了文化创新的魅力。正如秭归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所说:“世易时移,历久弥新。如今传承千年的中国端午节,逐渐成了世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