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忻州:五台山与雁门关的历史传奇
探秘忻州:五台山与雁门关的历史传奇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这句流传已久的名言,道出了忻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在这里,佛教圣地五台山与军事重镇雁门关,一文一武,一宗教一军事,共同见证了中国北方的沧桑历史。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五台山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前来参访,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碑铭石刻,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台山的来历,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文殊菩萨来到五台山传教,发现这里气候恶劣,人们生活困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文殊菩萨决定前往东海龙王处借取神石“歇龙石”。然后他化身为一个化缘的和尚,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借到了歇龙石。回到五台山后,他将歇龙石放置在山顶,从此五台山的气候变得湿润宜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碧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圆照寺、殊像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罕见。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以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文旅康养目的地为中远期目标,在切实保护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前提下,在遗产地核心区内做减法、核心区外做加法,“治危、治脏、治乱、治理”一起抓,有效提升了景区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游客体验感。2023年,五台山景区接待游客604.73万人次、门票收入6.96亿元,同比增长208%、190%;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54.02万人次,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都增长10%左右。
雁门关:军事防御的巍峨雄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世界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雁门关上古称北陵,夏商周称西隃关,春秋称句注塞,魏晋分成西陉关、东陉关。曹魏时期旧址上置雁门关西陉关关城,唐武周时期,复建西陉关关城(地址铁裹门)。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旧址上复建东陉关关城于今址。现景区分为三个区域:雁门关主要景点、外围景点和近代遗存。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2001年,被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雁门关的边塞文化为历代文人墨客带来不竭的灵感源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雄关的豪迈。这里也涌现出赵武灵王实践“胡服骑射”、昭君出塞和亲、杨家将御辽、抗日战争雁门关大捷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在代县,除了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还有中国仅有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灵塔之一的阿育王塔,“万里长城第一楼”边靖楼,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儒学建筑群代州文庙,“满门忠烈”杨家将宗祭之地杨忠武祠。全县共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433处,这一数据在全国也属少见。
近年来,代县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借着5A级景区雁门关发展的“东风”,继续加大A级景区创建提档力度。围绕“名关”“名城”“名将”“名酒”“名吃”,打造文化体验、自然风光、遗址观光、度假娱乐、研学教育、红色旅游、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主要功能的旅游点。
从五台山到雁门关,一文一武,一宗教一军事,共同构成了忻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它们不仅是忻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无论是探寻佛教文化的渊源,还是感受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忻州都能满足你的期待,带给你一段难忘的旅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