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说文解字》第838课:“甲胄”和“帝王之胄”,为啥都用“胄”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说文解字》第838课:“甲胄”和“帝王之胄”,为啥都用“胄”字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7896685_121124391

《说文解字》是汉字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的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肉”部的三个汉字:“胄”、“䏌[佾无亻]”和“膻”,了解它们的读音、本义、引申义以及相关用法。

“胄”字读作zhòu。《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胤也。从肉,由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指的是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满清的贵胄)

需要注意的是,帝王或贵族的后代,这是“胄”的本义。《说文》释为“胤”,关于“胤”的说解,见上一课。

《玉篇·肉部》:“胄,裔也。”《左传·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晋惠公显示了他的大德,说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能加以丢弃。《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节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这是说刘备是皇家后裔。

“胄”字还有泛指后代的用法。《晋书·石勒载记上》:“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指羌渠部的后代。

除了表示后代之外,“胄”还有两个用法:

(1)对先辈的承续。《后汉书·文苑传·边让》:“胄高阳之苗胤兮,承圣祖之洪泽。”

(2)姓。《广韵·宥韵》:“胄,姓,出《姓苑》。”

(3)古代作战时保护头部的帽子。如:甲胄。其实,甲胄的“胄”,在古汉语应写作“冑”。


(甲胄的胄)

这个“冑”,其实就是汉代以后所说的兜鍪,后来又称“盔”。如:头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字汇·冂部》:“《书》正义云:古之甲胄皆用犀兕,未有用铁者,而兜鎧之字皆从金,盖后世始用铁也。”

《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鲁公步兵有三万人,头盔镶贝红线缀缝,众多军队一层一层。戎族狄族我将痛击,楚国徐国我将严惩,没人胆敢与我抗衡。

注意两个字的区别:

表示帝王和贵族的后代的“胄”,下部是“肉”,即“月”。是个形声字;表示甲冑的“冑”,下部是个“冃”,《说文解字》归“冃”部,是个象形字,象头盔之形。

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把“胄”和“冑”,统一合并,用“胄”。因此,现代汉语的“甲胄”一词和“帝王之胄”的“胄”,用同一个字,即“胄”。

“胄”的小篆写法如图:


(胄的小篆写法)

䏌[佾无亻]

“䏌[佾无亻]”读音有两个:

(一)q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振䏌也。从肉,八声。”形声字。本义是振动。


(脉搏跳动)

这里的振动,指的是血脉的跳动。

丁福保案:“慧琳《音义》八十一卷一页、八十九卷七页‘䏌[佾无亻]’注引《说文》血脉在肉中䏌[佾无亻]䏌[佾无亻]而动,故从肉从八,大徐本作振䏌[佾无亻]也,小徐本作振也。振有动意。慧琳所引伸述振䏌[佾无亻]之也。义甚明。”

(二)yì。同“佾”。王筠《说文句读·肉部》:“《说文》无佾字,䏌[佾无亻]即是也。”

“䏌[佾无亻]”的小篆写法如图:


(䏌[佾无亻]的小篆写法)

“膻”读音有两个:

(一)dà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膻,肉膻也。从肉,亶声。《诗》曰:‘膻禓暴虎。’”形声字。本义是袒露,指脱衣露出上身。

徐锴《说文系传》:“袒衣见肉也。”《尔雅·释训》李巡注:“脱衣见体曰肉膻。”

这里的“《诗》”指《诗·郑风·大叔于田》:“膻裼暴虎”。今本作“袒裼”。大叔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


(肉膻上阵)

本义之外,“膻”还有一个用法:

膻中。中医学名词。人体胸腹间横鬲膜。《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膻中(此处指心包络,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太监),为君主(心志)制造喜乐。


(膻中穴的位置)

(二)shā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同“羶”。象羊身上的那种气味。特指羊肉。《集韵·仙韵》:“羴,羊臭也,或作羶、膻。”《列子·周穆王》:“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俞樾《群经平议》:“膻当作羶,言臭恶不可亲也。”

“膻”的小篆写法如图:


(膻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83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