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勇镜头下的大运河博物馆:从开工到开馆的628天
朱华勇镜头下的大运河博物馆:从开工到开馆的628天
2019年9月,江苏扬州,大运河畔,一座新的文化地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从这一刻起,家住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朱华勇便开始了他的摄影计划。他要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用影像定格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朱华勇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对大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运河边生活了近30年,见证了这条古老河流的变迁。当得知要在三湾景区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消息时,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段历史。
从2019年9月到2021年6月,整整628天,朱华勇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工地现场。他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记录了博物馆从一片空地到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在他的镜头里,有脚手架上的夕阳,有顶着烈日劳作的建筑工人,有运河边的一草一木,这些都成为了定格的风景。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整个建筑形似“运河之舟”,南侧形似巨帆,北侧形如船只,又名“运河之舟”。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高低起伏的金色帆船屋面丰富了整个绿心的天际线。
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项目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TRD止水帷幕施工技术、超高铰接梭形柱安装技术等,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其中,6根超高梭形柱的安装堪称工程的一大亮点。每根梭形柱高58米、倾斜角度60度,是变形变径柱子,也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单根铰接梭形柱。技术人员研究出一种超高铰接梭形柱安装技术,从加工到安装全面应用。在厂家,采用5G技术的全身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安装时,采取分三段空中对接,用2台450吨履带吊车、1台250吨辅助吊车同时吊装。地面搭设高34米和47米的高低组合胎架,用于梭形柱连接焊接操作,并在四周设立4个点位同时检测监控。经过连续精心施工,6根梭形柱圆满安装到位,施工误差不超过6毫米,大幅超过了规范要求误差不超过10毫米的范围。这一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21年6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展出了春秋以来的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等。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博物馆采用了先进的隔震设施。在位于-9.4米至-7.3米、层高2.1米的隔震层,设计有242个直径为0.9米、1.2米、1.5米三种规格的橡胶支座,通过隔震支座、球铰和滑动支座,降低地震发生时对馆藏文物的影响。技术人员针对常规隔震支座抗倾覆能力差的特点,研究一种新型抗拔隔震装置保护施工技术,采取在建筑外侧四角处围绕单个支墩布置新型抗拔隔震装置,同时附加结构阻尼,一旦发生地震,新型抗拔阻尼器在有压剪状态下侧边阀门打开,不影响支座运动、压剪状态下起到粘滞阻尼器效果、受拉状态下阀门关闭,避免支座受拉破坏,防止建筑倾覆,减小结构地震响应。
如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成为扬州新的文化地标,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而朱华勇的摄影作品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珍贵见证。他的镜头不仅记录了一座博物馆的诞生,更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