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归来:天龙山石窟佛首的百年回家路
国宝归来:天龙山石窟佛首的百年回家路
2021年7月2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于重返故土,回到了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这尊佛首曾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如今它静静地站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央,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曲折的历史。
这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双目微闭,嘴唇微抿,含着一抹永恒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这抹微笑都不会消失,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智慧。它的回归,不仅是文物的归位,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民族的复兴。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南36公里处,海拔1370米,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这里共有25个石窟,500余尊石佛,1144尊(幅)画像、浮雕、藻井,展现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的南坡,形制各异,大小不一,却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
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始于东魏大丞相高欢时期,历经北齐、隋代,至唐代达到鼎盛。其中,第8窟是唯一的隋代石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正值隋文帝杨坚即将统一全国之际。这个时期的造像雕刻精美,形象生动,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征,为唐代婀娜丰腴的造像风格开了先河。
唐代是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佛像以饱满为美,体态丰腴,面相圆润,表情慈祥。菩萨像则姿态优美,衣带飘逸,充满动感。佛像的衣纹流畅自然,雕刻细腻,富有层次感。这些造像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繁荣,更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自信。
然而,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却在20世纪20年代遭遇了空前的浩劫。1918年,日本学者关野贞首次考察并发布《天龙山石窟》报告后,这座石窟便成为国际文物贩子觊觎的目标。短短几年间,240余尊造像头部被凿,150余尊造像被盗,大量珍贵文物流散海外,天龙山石窟遭受了中国石窟寺史上最惨烈的劫掠。
“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以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为核心展品,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图片、数字复原、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了天龙山石窟的历史变迁与艺术魅力。展览分为“乱世之殇”和“盛世之归”两个单元,既展示了石窟的劫难历史,也呈现了国宝归来的喜悦。
在展厅内,不仅可以看到佛首的真容,还能通过数字复原技术,一窥天龙山石窟昔日的辉煌。展览精选20幅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老照片,与现状照片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文物的沧桑变迁。同时,展览还展出了天龙山石窟出土的残碑、造像残件以及天龙寺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这些都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珍贵文物。
天龙山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演变,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佛首的回归,不仅是文物的归位,更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也激励着我们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