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非遗皮影戏的守护者
上海戏剧学院:非遗皮影戏的守护者
2021年,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专业创作并首演的木偶剧《变色龙》,以中国传统木偶演绎西方文学经典,成为学院在皮影戏传承与创新方面的重要成果展示。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上戏在皮影戏教学与实践方面的实力,更彰显了学院作为教育部认定的皮影戏传承基地,在非遗保护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体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建立了国家昆曲表演人才培训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致力于培养专业戏曲人才。学院开设的木偶表演专业,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训练。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即将推出的《高阶戏曲化妆集训班》涵盖戏曲传统舞台妆容、戏曲发饰梳挽等课程,旨在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根据学员基础不同,可能有所改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研究成果:学术探索与创新
上海戏剧学院在皮影戏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教师秦峰等专家,通过学术研究推动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例如,秦峰作为“木偶表演技法”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在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索。
学院教师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发表多篇相关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皮影戏的理论体系,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才培养:培育新一代传承人
上海戏剧学院通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皮影戏人才。以木偶剧《变色龙》为例,该剧由2021级木偶表演专业学生出演,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在演出中,学生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成功塑造了赵溜须、李奉承等木偶角色。这些活灵活现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展示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
文化交流:推广皮影戏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积极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推广皮影戏艺术。木偶剧《变色龙》的演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剧在上戏端钧剧场连续上演4场,吸引了大量观众,其中仅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四所高校就有120多位各国留学生前来观摩。
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多观众得以了解中国传统木偶戏的魅力。演出结束后,留学生们上台与演员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作为教育部认定的皮影戏传承基地,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深入的研究、优秀人才的培养以及活跃的文化交流,为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不仅致力于保护传统艺术,更通过创新性实践,让皮影戏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