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乔觉人物轶事
金乔觉人物轶事
在唐朝的贞元十年(794年)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金乔觉在九华山完成了75年的苦修,最终跏趺圆寂,享年99岁。他的逝世后,三年中开启函检视遗体时,据传“面色如生,骨节有声,犹如撼动金锁”,这一非凡现象使佛教徒们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的描述,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此,他的弟子们尊他为“金地藏”,并将九华山奉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四大佛教圣地。
金乔觉的肉身安葬在一座名叫“神光岭”的小岭上,因其岭头夜间发光而得名。随后,人们在此建造了肉身殿和护石塔,殿前81级台阶象征着他的99岁寿命,庙后悬挂的地藏誓愿匾额表达了他的宏愿。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纪念地藏菩萨成道日。
关于金乔觉的宗派归属,历史记录并不明确,有人认为他属于华严宗,有人则认为是净土宗,但普遍的看法是他超越了宗派的界限,弘扬着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深刻教诲。
地藏卓锡九华山后,他在此苦修并留下灵迹,其肉身三年不腐,被尊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从而奠定了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的基础。历经唐、宋、元至明初,九华山佛教事业日益兴盛,最终与五台、峨眉、普陀并列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在清代鼎盛时期,九华山寺庙多达300余座,僧尼众多,香火繁盛。如今,九华山仍有99座寺庙(包括9座全国重点和30座省级重点),存有5尊真身(肉身)和6300余尊佛像,以及2000余件经籍、法器等珍贵文物。
扩展资料
金乔觉(696—794),新罗僧,俗称金地藏,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 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栖身之处。九华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他的足印。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