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醒:长期用坏耳机伤听力!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长期用坏耳机伤听力!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近50%的12-35岁年轻人因通过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音量过大而面临听力损伤风险。这一数据令人担忧,尤其是在耳机已成为我们生活必备品的今天。
耳机使用现状:无处不在的“私人空间”
在地铁里、公交上、办公室中,甚至在街头巷尾,我们随处可见戴着耳机的人。耳机不仅是一种听觉设备,更成为了年轻人的“私人空间”象征。无论是晨跑、追剧、打游戏还是办公,耳机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在睡觉时也要戴着耳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声音细节。
然而,这种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的习惯,正在悄悄损害着我们的听力。
听力损伤:无声的威胁
人类的耳朵是一个精妙的器官,它通过耳廓收集声音,经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再通过中耳的听骨链运动,最终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然而,这个精密的系统却很容易受到损伤。
长时间使用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的情况下,会对内耳的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些毛细胞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一旦受损,就会导致听力下降。初期可能只是难以听到高音调的声音,如鸟鸣或门铃,但随着损伤加剧,甚至会影响日常对话的清晰度。
除了听力受损,长时间佩戴耳机还会带来其他问题。例如,外耳道炎、耳道疖肿、耵聍栓塞等耳部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对听力造成影响。
听力损伤的危害:不止是听不见
听力损伤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听不到声音。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的声音环境中,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包括睡眠障碍、烦躁、抑郁及认知障碍等。这些看似与听力无关的问题,实际上都与我们的听觉系统密切相关。
如何正确使用耳机?专家建议来了
面对这些风险,我们该如何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保护听力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控制音量和使用时间: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如果使用环境较为嘈杂,建议选择降噪耳机,以避免为了听清声音而调高音量。
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耳塞式耳机和头戴式耳机各有优劣。耳塞式耳机与耳道接触更紧密,隔音效果好;头戴式耳机则对耳道压力较小,舒适度更高。选择时应考虑使用场景和时长。
注意耳机清洁:定期清洁耳机,避免细菌滋生。特别是入耳式耳机,应保持干燥,避免在潮湿环境下使用。
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中,尽量不要使用耳机。如果必须使用,建议选择主动降噪耳机,但也要注意音量不要过大。
定期检查听力:如果出现耳鸣、听不清高音或对话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世卫组织开发的hearWHO应用程序,可以随时检查听力状况。
如何选购优质耳机?
耳机的质量直接影响使用体验和听力健康。根据山东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耳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市面上大多数耳机产品都符合安全标准。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渠道和原装品牌产品
- 检查产品是否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 尝试将音量调至最高进行通话测试,确保声音清晰无卡顿
- 考虑使用环境,选择适合的耳机类型(如降噪耳机适合嘈杂环境)
结语:保护听力,从正确使用耳机开始
听力是宝贵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正确使用耳机,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音乐和各种音频内容,更是保护听力的重要措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耳机使用习惯,守护自己的听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