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
泸定桥: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抵达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敌军的封锁,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5月28日晨,红四团冒着大雨,29小时徒步强行军240华里(全程约320华里,多为山路),多次击溃敌警戒部队拦截,于29日晨6时占领泸定桥西。午后1时,红四团发起攻击。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组织全团火力掩护,第2连连长廖大珠率刘金山、刘梓华等21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13根铁索,向对岸冲击。敌人慑于红军的英雄气概,阵脚大乱,施放火障,点燃桥头堡,妄想用火海战术阻住红军,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后红四团与守敌展开激烈的巷战,战斗整整2小时,终于歼敌大半,占领泸定城。突击队22名勇士仅伤亡3人。与此同时,红1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四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毛泽东同志为此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篇,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7位从泸定桥上走过,素有“十三根铁索托起一个共和国”的美誉。
如今,泸定桥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于1980年建成,馆内分五个展室,以照片、资料、实物为主,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和名画。1986年10月16日建成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现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碑内分八层,每层均装饰了藏汉团结、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幅壁画。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缅怀先烈,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泸定桥,这座见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铁索桥,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