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数字人民币“跑分”案宣判:四人获刑,涉案金额超千万
上海首例数字人民币“跑分”案宣判:四人获刑,涉案金额超千万
近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上海首例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跑分”的案件,揭开了数字人民币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监管挑战。
案件回顾:数字人民币“跑分”团伙落网
2023年5月底,一名可疑顾客在杨浦区某银行ATM机的异常行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该顾客在短短两小时内,使用10余个不同手机号码注册的数字货币账户,通过ATM数字人民币兑换功能连续取现30笔,累计金额高达12.3万元。
经调查,这背后是一个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该团伙由肖某牵头,招募阚某、汪某、徐某等人组成“跑分车队”,专门利用数字人民币账户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赌博等上游犯罪拆分转移赃款。
作案手法:数字人民币+虚拟货币的洗钱链
肖某作为“跑分车队”负责人,与上家沟通确定需要取现的金额后,由阚某等人向虚拟币商购买兑换虚拟货币,并将获取的虚拟货币支付至上家指定账户。上家收到后将对应金额的数字人民币账户和密码发送给肖某,由肖某转发给“车手”汪某等人,由“车手”使用上述数字人民币账户、密码至银行网点通过ATM机取现后转至指定银行账户。
其间,为赚取更多“手续费”,肖某还从他人处购买多个手机号码、30余部手机,注册多个数字人民币账户提供给上家用于接收钱款,并通过上述相同手法,将进入数字人民币账户内的钱款取出。
案件结果:四人获刑,涉案金额超千万
经审计,2023年5月至6月间,肖某带领“跑分车队”共计从900余个数字人民币账户中取现1000余万元,其中80余万元系被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转入钱款。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肖某、阚某、汪某、徐某的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遂依法判处四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至七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4.5万元至5000元不等的罚金。
监管应对:央行出台反洗钱指导政策
针对数字人民币可能被用于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已制定或正在制定一系列指导政策,以规范数字人民币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
指导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
客户尽职调查:各机构在为客户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时,应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了解客户的身份、交易目的和性质,以及资金来源和用途。
可疑交易监测:各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可疑交易监测标准,对可疑交易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大额交易,机构需要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
匿名钱包管理:对匿名钱包采取额度控制、功能控制等措施,限制其余额、单笔交易额度、日累计支付额度等,防止匿名钱包被用于大额非法交易。
安全使用提示:远离“跑分”陷阱
不要通过非正规渠道开立和使用数字人民币账户,不要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数字人民币钱包。
不要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及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账户,以防落入犯罪分子的陷阱,沦为电信网络犯罪分子的“帮凶”。
提高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意识,切勿将自己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账号等租借给他人,更不要收购、招揽他人办理银行卡。
谨慎对待高薪兼职信息,特别是涉及资金转账、取现等要求的兼职,很可能涉及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其推广和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正如这起案件所揭示的,任何新技术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监管政策,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数字人民币在安全合规的轨道上稳健发展。